第175章 直言遭贬(1 / 1)
第175章 直言遭贬
看见他清贫自苦到如此程度,看到的人都受不了了,但是他却不以为苦。有一个同学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从厨房打来饭菜送与他,他虽然感谢人家的好意,却坚辞道:“不是我不领情,食粥安之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再食此粥?更何况今天吃了你的,明天他人再复如此,如之奈何?”
凭着这种精神和毅力,他在五年中苦读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通晓了《六经》要义,特别是以《易》经为专长,在应天府一带小有名气,引得许多学习儒经的人纷纷来向他请教、问业。
他原籍是苏州,就以苏州举子的身份参加了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天举办的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后授广德军(今安徽广德县)司理参军,开始进入仕宦生涯,司理参军只是个从九品的曹官。
两年后即天禧元年(1017年),他晋升文林郎,权知集庆军(笔者注:集庆即古代的谯郡,今安徽亳州)节度推官,从八品。推官是国家的正式官员,借此机会他向朝廷申请恢复了原来的范姓,并改名仲淹,字希文,他一到任,就把母亲接到任所赡养侍奉。
四年以后,范仲淹调到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任西溪盐仓监官,掌管盐税。又过了两年,他从盐监任上升迁为大理寺丞,正八品,从这时起他成为京朝官。
范仲淹的母亲谢氏于天圣四年(1026年)亡故,他将母亲葬于河南府(今洛阳)河南县,因母丧去官。次年,范仲淹为母亲守孝寓居在南京(笔者注:南京是北宋四京之一,即今河南商邱,为应天府治所所在地)。
大臣们听了他的身世简况,一个个默不作声,他们既佩服他的吃苦精神和毅力,又从心底产生深深的畏惧,他们被这个卑微官员的气势震住了,他能自苦如此,一旦抓到别人短处也绝不会手软。他们到底是官场老手,没有看走眼,别看这会儿只是个小人物,十几年后他就在大宋政坛上叱咤风云,声誉令万民景仰,西贼胆寒。
从他金榜题名到今天这一鸣,其间整整十五年,仍然只是个八品官员。但是,范仲淹可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他这一鸣,最先吓坏的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人物。
“还政”,这个字眼太敏感了,一经挑明,牵动了朝廷上下多少人的神经,最先反应过来的就是知谏院晏殊。晏殊担心的是范仲淹的这把火会烧到他的身上,范仲淹是他保荐担任秘阁校理的。
谏院是专门给皇帝挑毛病的机构,晏殊这个谏院首领努力在皇上和太后之间保持平衡,对“同知国事”从没说过什么。可是,他举荐的人却突然发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晏殊授意的,即便没人那么想,举荐人也有失察之罪,这可把他吓得不轻。
范仲淹寓居南京时,晏殊当时正在应天府也就是南京任知州,他听说辖区内有个叫范仲淹的人是个人才,就亲自上门聘请他,请范仲淹主持应天府学。
晏殊进京后,范仲淹没有辜负晏殊的期望,他学识渊博,通晓六经,深孚众望。同时以身作则,克勤克俭,还拿出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士,由此府学大盛。
天圣六年,经晏殊荐举为秘阁校理,由此范仲淹进了京城。秘阁校理是馆职官,属于文学侍从一类,当时人认为担任馆职,既可接近皇帝,又是一种荣誉,称之为入馆。范仲淹通晓易经,担任这一职务可说是实至名归。官职虽小,却有一个好处,他在这里可以遍览珍稀书籍,对于酷爱读书的他简直是如鱼得水。
可以说晏殊对范仲淹有知遇之恩。
这个时候,刘太后的权势正如日中天,范仲淹的措辞如此激烈,宰相哪敢将这样敏感的奏疏呈递御览啊。吕夷简交待晏殊处理这件事,晏殊把范仲淹召来一顿训斥,将奏疏退还给他,范仲淹不干了,他顶撞晏殊道:“仲淹缪辱公举,每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反以忠直获罪门下。”
晏殊心说,你给我惹的麻烦够大了,你这不是给我长脸,是在害我呀。范仲淹心知自己身微言轻,无力扭转局面,于是提出辞职补外。晏殊一看这还算是知趣,眼不见心不烦,趁早走得远远的,便和宰相一商量,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出知河中府(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任通判。
这是范仲淹仕途上第一次遭贬出京,虽然是贬职离开了京城,但是职务上却有所提升,看来朝廷还是很爱护他的。
晏殊是江西临川人,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他比范仲淹还小了两岁,但是他成名早,步入仕途早。
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时就能诗文,成为远近知名的“神童”,十几岁时便应召赴朝廷参加“神童”考试,可以想见其名声之响亮。晏殊年纪轻轻就步入仕途,一路顺风顺水,直到现在进入朝廷中枢。
他的文章诗赋都很有名,且填得一手小词,可称为当今婉约词派的代表。他是最早尝试填词的宋代文人之一,也自诩继承了西蜀婉约派的词风和李煜的文人之词,在填词上他认为自己才是正宗。
晏殊自年轻时候起,便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官场上青云直上,又与相知三两填词作文,既作雅词,又长艳曲。诗酒人生,公私兼顾,确是无比享乐,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宋代的高官显宦,几乎都是像晏殊那样生活,追求生活的极致并以此为荣。
这就难怪晏殊看不起柳三变了,两人不是一个级别的人,他是高官,柳是布衣。
两人在填词上的名气都很大,他们的词都应归属到花间派,晏殊俨然已成为花间派的领袖,而柳三变却是有些另类。他们都是以花前月下为主要题材,抒发儿女情长的情调,但在晏殊看来,柳三变尽管填词的名气很大,但是他的词一点含蓄婉约都没有,词语低下流于庸俗,流于直白随意。即使柳词受到无数人的欢迎喜爱,他的所谓成功,也只是因为走的不是寻常路,是市井庸人里矬子拔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