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泾渭庄策论(二)国士无双(1 / 2)
公元前25年
秦咸阳泾渭庄
“公子慎言!”吕不韦赶紧制止嬴政:
“孝文王之薨疑窦重重,然此事事关重大,无证据不可轻言。”
乌桓整肃心情,对吕不韦说:
“桓以为吕公不必过于担忧。”
“哦?此话怎说?”
“桓窃以为,朝臣中并非无忠臣也。只是忠臣也需明哲保身,眼下秦王弱而太后强,众臣亦不敢急于表态。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此时急于示忠者,愚忠也。愚忠者,也不是可以依靠仰仗之辈啊!”
“愿闻其详!”
“华阳太后,有长辈之尊,有拥立之大义,有爪牙利且众。此时秦王与太后争斗,如螳臂当车、羊博虎狼也。此非秦王之福、非秦国之福、非朝臣所愿见也。故吾王应示之以弱,求稳维和,再缓缓以计取之。”
“计将安出?”
“吾计有三。一曰求学,二曰求功,三曰求证。”
“求学怎讲?”
“今大秦日益强盛,然中原有才之士对秦国仍然毁大于誉。何也?”
一直旁听的嬴政突然插嘴:
“原因有二。其一,秦国历来重军功,朝中并未严格划分文武职,纯粹治学之士在秦国发展困难。其二,秦国历来地处西北边陲,与戎夷杂居,民风蛮悍。中原各国历来视秦为蛮夷。此观念由来已久,文人对秦固鄙夷之也。”
乌桓:“公子言中要害也,中原文人对秦成见已久矣。直至一十五年前,荀子应秦昭王礼聘,西游入秦。荀子学究天人,立于儒而不困于儒,他继承儒也批判儒,而且海纳百川,吸收了道、墨、法、阴阳等各家思想,为战国各家公认之集大成学者也。”
嬴政:“荀子入秦,方知诸国对大秦成见偏颇也。荀子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官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格,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惆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吕不韦:“然也。荀夫子评价不可谓不高,秦昭王亦是求贤若渴。然荀子终究未留秦而去齐,奈之若何?桓儿,可有何高见?”
乌桓屡屡有惊人之言,吕不韦自己也没有察觉中已经渐渐地把他当做可以商讨之人。
乌桓继续他的策论:“秦有求贤之心,却无求贤之策也。昔魏文侯筑西河学宫,乃有子夏至,李悝、吴起及商鞅均出自西河学派。齐威王建稷下学宫,始得荀子为祭酒。稷下兴,而齐国治也。此乃筑巢方可引凤,岂有本末倒置,引凤以筑巢乎?秦昭王求贤心切,可惜略显功利。大秦治国乃实用主义也,功利之心切。此亦学士不喜大秦之主因也。”
“实用主义?唔,确有几分道理。”吕不韦若有所思。
乌桓继续说:“小子孤身一人,所栖仅需方寸之地耳。我欲将封地中南山献与国用,以建中南学宫。吕公恩义之名,各国皆知,今日吕公已经是秦国上卿,可广开门府,招揽门客,对外宣称重金求贤,招募天下各家有才之士编撰《吕氏春秋》。建学宫,撰《春秋》,以全秦国文学鼎盛之名,如何?”
吕不韦久久品味,眉头渐渐舒展:
“妙!大妙!此举跳出困局,另辟雅径。转移朝中争斗焦点,似枯泉生津、败木回春,胜过苦撑而熬斗也。”
乌桓:“然也。此举无关朝争,故大臣必释然而附议,又有雅名,可助吕公声望更高。兼具国利,大秦欲兼天下而治之,无天下学士襄助难如登天也。以学宫、撰典之名筑巢引凤,若有可用之才则荐以入仕。假以时日,则秦王之势胜而太后之势衰,此乃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桓儿真无双国士也!天幸大秦,赠秦麒麟子矣。”
吕不韦起身对乌桓深深一鞠躬:
“老夫枉读经书,今日受教,请受老夫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