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三章 我太想进步了(1 / 2)
一桶桶将近三厘米的虾苗,倒进养殖池里后,立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算上七星湾和担担岛,李多鱼一共有三十口海水塘。
每口在十五到二十亩不等。
总共海水池养殖面积在五百亩左右。
单从数字来看,好像很多的样子,然而真的一点都不多,跟北方动不动就上万亩的规格来说,他这个规模在国内还真排不上号。
可李多鱼并没打算短时间内,极速扩大养殖规模。
没记错的话,那个席卷全球养虾行业的“虾瘟”很快就要到了。
到时候,那些头部养虾厂,将会体会到大自然的残酷。
一旦虾瘟来了后,到时候,谁养得越多,那就亏得越多。
这也是李多鱼没有盲目扩张,愿意花这么多钱培育选育优良虾种的原因。
届时,虾瘟病毒要真爆发的话,他要是能赶在那个时间节点,培育出抵抗这种病毒的优质虾苗。
到时候国内的所有虾农都得给他打工了。
拿前世大闸蟹养殖来说,太湖、宝应湖、固城湖的蟹农都在给阳澄湖的蟹农打工。
因为大闸蟹要卖上好价钱,就必须要冠上阳澄湖的标签,就就肯定要跑去过水的。
而所谓的过水,实际就是把外地大闸蟹拿到当地的蟹塘里泡一泡,等收购商来收购。
到时候,这些大闸蟹就是阳澄湖出产的,还会打上阳澄湖的扣子标签。
有些当地的蟹农,甚至都不需要养大闸蟹,每年靠着过水蟹都能赚不少钱。
可这也只是大闸蟹养殖利益上的其中一环,真正赚到大钱的,并不是这些耍小聪明的蟹农。
而是卖蟹苗给他们的老板,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大闸蟹养殖户都得心甘情愿地给“射阳”这个地方打工。
因为全国七成以上的蟹苗都产自那里,你想要养大闸蟹的话,就得过来向我买苗。
养殖行业也是个划分明确的金字塔结构,那些虾农、蟹农、海带养殖户都是金字塔的最底层。
负责“过水蟹”这些人,可能在中上的位置,而真正占据着高位,并影响整个行业的,绝对是那些苗种供应商。
李多鱼这人也没多大野心,也没想把养虾厂的规模搞得有多大。
感觉差不多,全省最大就行了,没必要跟北方那边比,毕竟人家平原多。
随便一推,都是上万亩的池塘,可就他们闽省这种丘陵地带,但凡平一点的地方,大多都被拿去盖房子了。
李多鱼所追求的,也不是公司今年生产了多少万吨虾,毕竟养殖规模越大,风险也就越高。
他可不想学那家扇贝会跑的公司,到时候,也突然跟大家说一句:“我们闽龙的虾全都跑了。”
李多鱼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成为水产养殖业金字塔顶端的那些存在。
比如优质苗种供应商,优质饲料供应商,当然还有渠道商,也是金字塔最顶端的。
只是这碗饭,他还真吃不了,还是给陈元素、安经理他们这样的人去吃吧。
随着育苗池里的虾苗越来越大,李多鱼让绝大多数虾苗都入池了。
那三十口养殖塘都有跟育苗池一样的编号。
而虾苗入池后,李多鱼招的那些工人则全忙碌了起来,一般是三个人一组。
专门负责两口养殖池,每天都得记录两遍虾塘相对应的信息。
且就跟鳗鱼厂这边的规章制度一样,这些小组还得随机抽查其他组。
李多鱼这个制度是前世跟老板学的,如果一直负责一口池塘的话。
前期倒还好,到了后期百分百会产生惰性,很多工人测都懒得测。
直接就是抄昨天的,而互相抽查的话,是有连带责任的,大家也不太敢乱来。
总之,李多鱼曾经也是给人打工的,不能对打工的抱有太美好的想法。
毕竟拿工资的,肯定没有赚钱的老板操心的多,这个是必然的。
李多鱼这些养殖塘也不单单只有养虾,一共混养了三种水产品。
分别是底层的青蟹和溢蛏,还有中下层的海虾,可惜这是咸水,不然李多鱼还真想养点大头鲢。
前世那些养殖专家,好像把这个叫做什么“立体养殖法”。
就是根据水层的不同,从而养殖不同的水产品。
就拿海狼和半边鱼来说,一个海面街溜子,一个海底的卧沙老宅男。
这两个物种除了在菜市场能打个照面外,其它时间根本就不可能会撞见对方,所以半边鱼压根就不是海狼的菜。
最近这段时间,小舅那位学长雷友山,已经辞掉了原本的工作,正式加入闽龙公司了。
可这次只有他一个人过来,老婆和孩子依旧还留在青岛那边。
山东汉子还是比较豪爽的,当着李多鱼的面,直接说道:“要发展好了,我把老婆和孩子一起接过来。”
“那必须要发展好。”
李多鱼跟他交谈的过程中,还是能感受到,这人对这养殖这一行是真的热爱。
事实上,经历过那段时间后,不单单只有雷友山,很多人心里都憋着一股劲,都很想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