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二战时期(1 / 1)
1928年夏,外公还是宜山德寿堂学徒。平阳县城暴乱后,有鲸头青年人过来买伤药,买好几次都是外公对接的。后来,外公在肖江渡开诊所,这人又去肖江找外公买药,还带其他地方人过去,有些都是紧缺药品,很难弄到,外公都尽力帮忙,还会送些自制端午盐给他们。
解放后,外公在肖江渡己很有名气,因山区缺医少药,需要医生支援山区,但没人报名,谁都知道山区条件差。外公的急公好义又上来了,响应党的号召带领全家支援山区去了山门。他去过维新,小垟,小坑,上保等山区,后来在怀溪创办了第一个卫生院。其中有几年打合作社,外公要用粮票兑换洋芋,番薯吃,外婆的身体就是在那时候弄坏的,条件不好真遭老罪了(差点没命,有次晕迷过去两天都没醒,后冒险用了附子泡姜(蒸姜才醒过来,等那边医疗条件好些才回老家。后直到1985年又碰到这个人,讲起往事,他给外公要了张奖状,以作感谢。
后来我查了史料才知,1928年6月19日夜,林平海在平阳鲸头山(今属龙港市的庵基堂主持召开永嘉、瑞安、平阳等县党的联席会议,出席会议的有王屏周、林去病、雷高升、游侠、林珍以及当地部分农协骨干共5余人。会议决定:永嘉、瑞安、平阳3县定于6月27日举行联合大暴动,攻打县城,夺取政权;铲除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并没收其财产;发动雇农,组织农民协会,建立苏维埃政权。暴动指挥部设在永嘉上河乡。鲸头山会议后,各县分头具体部署。
平阳方面,预定由吴信直、方式惠率江南3盐民攻平阳县城南门,陈金娒、吴传稿、陈大同率云岩、繁枝、湖前、梅溪农民攻西门,陈步全负责组织搬运工人等攻北门,叶廷鹏率万全3农民攻东门,林平海随万全队伍为主攻,共计农民武装约1人。每人系一红布条,口令“红师”,6月27日夜到达各门,黎明前进攻,以西门外黄氏宗祠放火为号。是夜,万全队在迎学垟下角庄五显殿集中待命时,不料被一劣绅发觉告密。敌人派出一密探证实城外已有行动,加强四周城墙防守,派出巡警小分队出城巡逻。巡警发现东门外柑园围墙上坐着一位放哨的农民,立即开枪射击。埋伏在柑园的暴动队员们在叶廷鹏的带领下,冲杀出去,毙伤警察数名,提前发动攻城。这时,西门队伍看东门已开始行动,也提前放火,发出攻城信号。布满城墙的敌军,凭借居高临下的优势和精良的武器,向暴动队伍猛烈射击。面对紧闭的城门,暴动队员几次冲锋均未奏效。激战一小时许,叶廷鹏左肩中弹负伤。为避免过大损失,林平海下令撤退。进攻西门和北门的队伍得知东门主攻失利,亦立即撤出。准备攻南门的江南队伍由于渡江未及赶到,途中闻讯折回。这次暴动死伤严重以失败告终。
姜:古名畺,造字本义为一种可以祛寒化僵,疆御百邪的草本植物,其块根可药用食用。益生性温和,从温而补,驱寒除湿。王安石云:姜能疆御百邪,谓之姜。朱熹注《论语》: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撤。民间亦有“姜佐百味”之说。
晋代葛洪就已经对温州干姜赞赏有加,在书中提到“近世方有主脾胃虚冷,不下食,积久羸成瘵者”,用“温州白干姜”,“其效如神”。
宋代温州出产的“网红贡品”,温州是道地药材的产地之一。唐代侯宁极《药谱》称干姜为“永嘉圣脯”。北宋名臣、科学家苏颂在《本草图经》中提到生姜:“今处处有之,以汉(成都温(温州池州为良”。将净生姜晒干,即为干姜。宋时,温州干姜已大量入贡朝庭,淳熙(1174-1189)《三山志》云:“天圣元年(123),以州产干姜岁运十万斤,如温州例”。又如宣和七年(1125皇帝下诏,裁减四方岁贡,其中就有“温州干姜五十斤,减三十斤”。
姜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北纬27度地带气候对小黄姜的生长非常适宜,温州地区刚好处于北纬27度附近,出产的小黄姜辣味浓郁、纤维细小、姜油丰富、味道鲜美。所以温州的小黄姜品质优良,成为贡姜。
温州平阳县山门、怀溪、顺溪、腾蛟等山区由于气候受山地的抬高作用,降雨较多,旱期较短,温度适宜,无酷暑,非常有利于生姜的生长。小黄姜以高山姜的品种为主,是姜品种中的佼佼者。平阳西部山区海拔高,环境天然无污染,保证了高山小黄姜良好的品质。
平阳小黄姜切面纯黄色,味辛辣浓,肉细嫩,味香,纤细。色泽姜黄色,味鲜,辛辣,每1g生姜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质14g、脂肪7g、糖88g、钙2mg、磷45mg、铁7mg、胡萝卜素18g、维生素b1mg、维生素c4mg及尼克酸4mg等,营养较为丰富,具有良好的市场口碑。
《中国药典》中记载生姜功能主治: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温州五明堂九蒸九晒用平阳小黄姜为原料,通过九蒸九晒炮制成姜粉,味辛,性热而不上火,有温中回阳的作用,历代名医广泛用于治疗脾胃虚寒者及产妇月子调治,浙南各地农村药食两用者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