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二章 不可学公孙渊,死守(2 / 2)
因为他清楚双方的实力差距,所以不敢有任何造次。这就说明了,公孙渊并不“癫狂”,恰恰相反,他很理智。
公孙渊向东吴称臣只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政治经验不足的公孙渊,并不知道此举已经触及了曹魏给他划定的红线(向东吴称臣)。
曹叡很清楚孙权的战略意图,所以,此时他已下定决心要除掉公孙渊了。但他需要一个出兵借口。
公元233年,就在公孙渊斩吴使的同时,曹叡派出以傅容、聂夔为首的使者团也到了辽东。注意,曹叡派出的是使者团,使者团名为拜公孙渊为乐浪公,实际上是来试探公孙渊的口风。
当公孙渊得知使者团中有一名大力士时,他开始做贼心虚了,不敢独自进见使者,而是先派兵包围了使者团居住的地方,才敢出来拜见使者受封。但在此过程中“又数对国中宾客出恶言”,这更坚定了曹叡要解决辽东问题的决心。
公元235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同年,曹叡派出刺客刺杀了屡败魏军的鲜卑大人轲比能。这让曹魏外部的军事压力得以缓解,曹叡开始对辽东出手了。
公元237年,曹叡派幽州刺史毋丘俭携带书信印章去征召公孙渊。这是曹叡使出的杀招,如果公孙渊应召,曹叡就会将他软禁起来;如果公孙渊抗召,毋丘俭就会趁机进攻辽东,看来这次公孙渊在劫难逃了。
但公孙渊却先下手为强,他抢先出兵至辽隧阻击毋丘俭,并击退了毋丘俭。
至此,公孙渊与曹魏政权之间已经撕破了脸,曹叡也成功的找到了出兵的借口。那么,在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公孙渊是主动投降,还是奋力一搏呢?
拒绝曹叡的征召,并出兵辽隧阻击了曹魏派出的钦差大臣毋丘俭后,留给公孙渊的选择只有两个了。
主动向曹魏投降,或许可以保住性命,但现在的地位将不保。
对抗曹魏政权,但毫无胜算,结果将是覆亡。
如果主动投降就会心有不甘,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死马当活马医,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因此,公孙渊决定放手一搏,他自称燕王,建立绍汉国,公开反叛曹魏。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退为进,以达到以下的目的。
在地理位置上,辽东的西边是曹魏的进攻路线,东面是臣服于曹魏政权的高句丽,而北边的鲜卑在轲比能遇刺后,也已归顺曹魏。也就是说,辽东实际上已处在曹魏势力的三面包围之中。
为了破解此战略困局,公孙渊逆势建立绍汉国。他以燕王的名授予鲜卑单于印绶,同时给边疆的少数民族加官晋爵,并引诱鲜卑人去侵扰曹魏的北方。企图借此分化、挑拨曹魏与鲜卑等的关系。
后在司马懿出兵平定辽东时,高句丽直接出兵参与平叛。而曾表示归顺公孙渊的鲜卑,迫于压力也弃暗投明,直接出兵参与平叛。
再次向孙权称臣示好,希望借孙权的力量对抗曹魏。
关键时刻,公孙渊想起了孙权。
在自称燕王后,公孙渊再次向孙权称臣示好。
而孙权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也暂时答应了公孙渊的请求。但老奸巨猾的孙权这次只是隔山观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