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七章 难处,那些错失的人才(1 / 2)
片刻后,孙权方才笑着接话道:“罢了,朕也不为难卿了,朕已知卿意,支博士就是滑头,各家的学问亦是精通,不愧是朕之肱骨智囊啊,朕决定了打算让卿辅佐新太子。”
支谦松了一口气道:“多谢陛下体谅仆的难处。”
支谦的祖先是后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氏族后裔。
他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从前那些过分朴质以致隐晦义理的译本很不满意,因此翻译佛经时主张“尚文”和“尚质”要调和。
从佛典翻译发展的全过程来说,由质趋文,乃必然之势;支谦则风气之先后世。
支敏度评价他的翻译︰“属辞析理,文而不越,约而义显,真可谓深入者也。”
僧肇认为他的翻译“文胜于质”。
但僧肇的老师鸠摩罗什翻译《维摩经》时,大篇幅引用支谦原来的译本。
汉献帝末年,洛阳一带发生兵乱,他随族人避乱南渡到东吴。
在那里他得到从事翻译的机会,从吴黄武元年到建兴中约三十年间搜集了各种原本和译本,未译的补译,已译的订正。
对《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等重要经典,直接加以重译。
同时他又帮助从印度来华的维只难和竺将炎译经,他刚到东吴后便得到吴主孙权的信任、重用,被封为吴国的博士,
毕竟能做到江东之主的孙仲谋,也不是什么寻常之辈,与同一时期的雄主曹孟德、刘备一样有着对人才的异常渴求,
尤其是天下大才,那更是无比的渴求,而更别说孙仲谋在前些年还有看走眼的时候,有了这个教训在,对到了自己地盘上贤才就更是要重视一些了,
在赤壁之战前夕,孙权派出鲁肃,前去夏口与刘备接洽,商讨共同抗曹事宜。
刘备作为回应,派出诸葛亮前去江东面见孙权,商讨孙刘双方进一步合作事宜。
诸葛亮渡过长江,到达柴桑后见到了孙权向其详细阅述x了天下大势,分析道:“天乱,将军您占据江东,我家主公刘备占据汉水之南,而曹操独占北方,兵力最为强壮,只有我们!孙刘两家联合,才能有一线生击退曹军的进攻。”经过诸葛亮分析利害关系,孙权同意联刘抗曹。
这是诸葛亮和孙权最亲密的一次接触,孙权被诸葛亮的才智所折服。
孙权也动了招揽诸葛亮的心思,他只是派出了诸葛亮之兄诸葛瑾劝说其留在东吴,诚意不够。
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如果孙权五次劝说诸葛亮辅佐他,说不定能够打动诸葛亮。
然而,孙权没有这样做,他和诸葛亮失之交臂,错过了这位大鼎鼎的卧龙先生。
第二个便是庞统,庞统出山之后,选择的是东吴,被周瑜任命为功曹,帮助周瑜击退曹仁,夺取南郡。
第二年,周瑜准备攻打益州的时候,突然暴毙,庞统被推荐给孙权,但是孙权以庞统相貌丑陋为由,没有重用庞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