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集 咣咣戏(1 / 2)
第二天上午没事,关盛闻带着穿越三人组上街闲逛。
府城毕竟是府城,大街上人流稠密,很是热闹,一路还经过了好几个各地商会的会馆,足见汉中也是东南西北多个方向的贸易汇聚之地。
在山西会馆附近,三人看到了一家乐器行。
信步走进去,里面各式乐器非常齐全,原来这里并不是只卖乐器的商铺,而是一个自产自销的乐器作坊。
店主姓蔡,颇为健谈。他说自汉以来,汉中府文风鼎盛,特别是到了大明朝,府学教授方孝孺承前启后,治学甚严,成果颇丰,极大影响了汉中城的学风。
读书人多了,又普遍喜欢琴棋书画,所以蔡家的这个乐器作坊,生意一直不错。
对于乐器,何晓霞一窍不通,蓝采和和余杭倒是很有兴趣。
他俩都会弹吉他,余杭还会一点琵琶,那是因为他妈妈喜欢唱越剧,他小时候在家耳濡目染,也就跟着学会了。
如今在华阳县窝着,娱乐活动过于贫乏,其实是完全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见了这家作坊,他俩就想着买几件乐器带回去玩。
余杭挑了一把琵琶,找了个板凳坐下,随手拨弄几下琴弦,指着墙上的三弦向蓝采和道:“三弦。”
蓝采和笑道:“乖乖,那个我可不会。”
他取下墙上的三弦,装模做样地在一旁坐了。
蓝采和吱吱扭扭地拉了个过门,余杭憋出极细极嗲的嗓音唱道:
春季到来绿满窗,大姑娘窗下绣鸳鸯
忽然一阵无情棒,打得鸳鸯各一方
夏季到来柳丝长,大姑娘漂泊到长江
江南江北风光好,怎及青纱起高粱
何晓霞笑骂道:“行了行了,别耍宝了。多么家国情怀的词,被你们糟蹋成这样。”
余杭道:“苏州评弹听过伐?苏州姑娘多少嗲侬知道伐?八十岁的老奶奶都是这样的调调。”
想着过两天卖掉项链就有钱了,三人情绪都很高。痛快地买下这把琵琶和三弦,又买了二胡和一把阮,感觉不算贵,平均一两银子一件。他们买东西时,一般都会在心里自动做一个换算,就是把一两银子换算成后世的八百块钱,所以认为价钱还可以。
当然定做乐器就贵一点,蓝采和花二两银子定做了一把吉他。
他把尺寸图和要求详细和老蔡说了,特别是琴箱的形状和材质,讨论了很久才敲定。
临走时,又拐回头加订了一把小号的尤克里里,准备拿回去送给关盛若玩,小姑娘对于这次众人不带她来汉中非常非常恼火。
出门继续朝南逛,一直走到南门附近。
南门叫望江门,顾名思义,门外就是汉江码头,汉中城的货物,一多半都是从这里进出。
川流不息的大车,马队,独轮车还有行人,见缝插针,互不相让,把本来挺宽阔的街道搞得混乱不堪。
蓝采和听着人喊马嘶的喧闹声,感叹道:“很久没见过这么热闹的大场面了。”
何晓霞笑道:“你这人,以前总是说西安人多车多,吵得要死,现在在华阳县才过了半个月清净日子,你就受不了了。”
余杭道:“蓝哥你这是六根不净。不像我,我在华阳感觉好极了,估计我天生具备成为得道高僧的潜质。”
何晓霞啐道:“屁高僧,你是个道士好不好。”
余杭连忙更正:“啊,对对对,是是是,本道余玄机,这个我总是记不住。”
蓝采和问:“二哥,附近有没有茶楼什么的?我们在这里坐一会儿,看看风景。”
关盛闻笑道:“当然有,这一片是汉中城最热闹的所在,什么买卖都能找到。走,四川会馆那边就有一个大茶楼。”
三人跟着关盛闻,走过文庙,就看到四川会馆的招牌,往左一转,就见一座挺大的三层楼,门口的人进进出出,人声混杂着丝竹之声扑面而来,大门上方一块牌匾,上书“阅江茶楼”。
关盛闻道:“这个阅江茶楼是汉中城最大的茶楼,生意好得很。”
众人拾阶而上,蓝采和瞥见大门边立着一个小招牌,写着“祁家戏班咣咣戏”什么的,就没再仔细看。
一楼闹哄哄的,众人上到二楼,在窗边找了一张空桌,这里正好可以看到一楼说书艺人的区域,窗外还可以看到南门一带的风景。
要了瓜子点心,小二跑过来,手脚麻利地给大家沏上茶水,又赶着去给别桌服务。
蓝采和笑道:“晓霞,你看这布局是不是和老成都的茶楼很像?气氛蛮不错的。”
何晓霞道:’气氛差不多,不过成都的茶楼都是竹编的藤椅,比这种木桌子木凳子坐着舒服。“
余杭道:“不错了,别挑三拣四的啦。我看总比西湖边那种塑料椅子强吧?上次我一晃,椅子腿就断了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