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斗狗大户(2 / 2)
堂邑父很生气,又怒吼了几嗓子,这才回来继续干活儿。
没有清水,地牢里黑色的血污无法清除,一股子臭味儿也没办法驱除,三个人折腾了一阵子,便消停下来了。
“先凑合一下吧,不用折腾了。”
杨川将最后一把‘石硫合剂’撒在地上,甚为郁闷的说道:“崔九老贼不地道,竟然连一个澡盆子都不送,回头他去咱庄子上蹭饭,就把酸烂肉里的猪肉给换成老母猪肉,骚死他算了。”
他脱下一件衣衫铺在地上,让豹姐先趴伏其上,然后,自己则一屁股坐下来,斜靠在豹姐柔软的身子上,看上去还挺惬意的。
堂邑父坐在地上,犹如半截铁塔,一张大黑脸憋得有些青紫,瓮声翁气的说道:“嗯!”
东方朔再一次开口,神神叨叨的说道:“杨川公子,你不要太过郁闷,你真的快要封侯了,而且,还是关内侯。”
杨川侧脸问道:“这么肯定?”
东方朔咧嘴一笑,摆一下他那硕大头颅:“若是你一人进来,便成了囚,但再加上二人,就成了天,双雕为首,便是一个关;
一人一豹,斜靠其上,可不就是一个内?公子你看,豹姐的长尾巴搭在你身上,你随手抚摩却没有什么不咎之事,分明就是利现大人的爻辞卦象啊;
此外,你身形瘦小,被皇帝叱骂为瘦猴儿,但其实终究还是人,褪去了野兽的毛发心性,可不就是一个侯……”
眼瞅着东方朔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杨川觉得也挺好,跟这样的乐天派高人相处,总给人一种莫名的希望。
“东方朔,你这一张嘴啊,可真能胡编乱造,”杨川笑着摆摆手,道:“皇帝说过,他欠我一个公主、一个关内侯,什么意思呢?”
他摇头苦笑几声,继续说道:“这分明就是将刘满和关内侯的爵位,打包处理给我了,我只有娶了刘满,才可能封爵关内侯。”
东方朔却摇头笑道:“非也,公子,你想错了。”
杨川不解的问道:“什么地方错了?”
东方朔伸出一根手指,在地面上画着圈圈,嘿嘿笑道:“皇帝想要的是什么?第一,是你这个人,凭着你在农桑稼穑、水利设施和之前积攒的军功,就算封你一个关内侯也没问题;
第二,皇帝想要的无非是一个名分,一个脸面而已;也就是说,只有你封了关内侯,才能娶到大汉公主……”
杨川仔细想了想,点头道:“听上去有点绕,不过,我差不多也想明白了。”
简单来说,所谓的大汉公主,其实不过也就那么回事儿,等若是一件珍贵的礼物,只要你有足够的军功、足以封侯拜相,完全可以考虑给你随个份子、搭个礼……
想想就无趣的很。
杨川搓几下脸颊,并使劲摇一摇头,将这种令人厌倦的话题轻轻抛之脑后,咧嘴笑道:“不就是坐牢么,有什么呀?这不还有好几位朋友陪伴着,多好!”
“来来来,我教你们一样新玩意。”
“对了,堂邑父大叔,东方先生,你们是想挖坑呢?还是想斗地主……咳咳,还是想斗狗大户?”
可惜,现场只有三个人,只能玩一玩挖坑斗地主,不能打麻将,这让杨川多少有些遗憾。
“何为挖坑?何为斗、狗大户?”东方朔好奇的问道。
杨川伸手入怀,摸索好一阵子,方才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的锦囊,打开后从里面取出一叠十分考究的、经过特殊处理过的兽皮,看上去就像一副扑克牌……
好吧,本来就是杨川自己制作的扑克牌,本来想在一个恰当的时机,高价卖给曹襄那个狗大户挣点金子的,没想到,自己却先用上了。
杨川熟练的洗了几把牌,笑眯眯的说道:“来来来,我教你们挖坑……算了,挖坑听着不吉利,咱们还是斗狗大户吧。”
于是,大半个时辰后。
“一个四。”
“一个八。”
“王炸!”
“一对铜锤。”
“一对马槊。”
“王炸!”
堂邑父、东方朔:“……”
大爷的,这货到底什么意思啊?每把一开局,只要他手里有王炸,就直接扔出来,这是玩不起是吧?
少年人不讲武德啊……
……
就在杨川、堂邑父、东方朔三人被关押在廷尉府的地牢里,没日没夜的‘斗狗大户’时,汉帝国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随着刘彻一声令下,汉帝国前所未有的被动员了起来:普天同庆,大赦天下。
这一次不是打仗,不是为了增加赋税、宣布盐铁专门什么的,更不是征讨某个不听话的诸侯王,而是要举国庆贺,太学院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暨大汉太学院开学大典!
所以,几乎所有人都激动起来了。
尤其是那些读书人,更是奔走相告、喜极而泣;毕竟,这些年来,这天下几乎所有的读书人,被董仲舒以一己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眼看着很多学说流派就要断了传承。
皇帝此举,不仅给足了董仲舒老贼面子,给他修筑了足足七座阁楼,还任命他为太学博士;与此同时,更是给了其他读书人一条活路,不至于彻底‘罢黜’掉。
总之,刘彻的这一纸诏令,赚足了人气,到处都在传扬着他‘礼贤下士、虚怀若谷’的贤德之名。
当然,董仲舒除外。
那老贼其实早就知晓会有这么一日,只不过,皇帝的动作太快,还不等他反应过来,生米就被炸成了爆米花。
孤掌难鸣,独木难以成林呐。
刘彻听取了董仲舒、公孙弘、桑弘羊等各方势力的建议,经过‘慎重考虑’、‘再三思量’后,决定采纳杨川提出的办学理念: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也就是说,这座大汉最高学府,不仅讲授圣人之学,同时,还开设了黄老之学、农桑稼穑之学、水利工程之学、岐黄之学……等七八个大类、三十几个小类的‘学堂’;
皇帝昭告天下,今后,大汉官吏选拔任用实行‘考察并行制’。
也就是说,在保留原有‘察举制’的同时,更会注重在太学院里选拔人才;为了彰显太学院的显赫地位,察举制选拔出来的一应官吏,还须在太学院学习一年到三年不等。
刘彻的理由很简单,既然要成为汉帝国的官吏,只是读那些个圣贤文章还不行,起码还要学习一些农桑稼穑什么的‘技术知识’,唯有这样的官吏,在各地主政时,方能真正做到劝农课桑、造福一方。
读书人们奔走相告,朝野上下的老贼们,也是卯足了劲儿,谁都不愿放过这一次变革给带来的‘话语权红利’。
然而,刘彻接下来的一道旨意,却有点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