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四、耻辱(1 / 2)
诸葛亮的话音刚落,皇极殿上登时议论纷纷,犹如开了锅一般热烈。
“清军?我们还真把清军给忘了!”
“我们确实疏忽了关外的建奴,多尔衮真的有可能趁北京陷入危机向大明发难。”
“李自成退而不撤,屯兵不打,看起来的确是像在等待援军,闯贼很有可能和清寇达成了合作。”
等议论声逐渐消弭之后诸葛亮接着作出分析:“李自成既不痛快撤退,又不全力进攻,分明有所依仗,臣断定他在等援兵。
而且这支援兵足够强大,强大到能给李自成攻破北京的信心,所以他才撤而不退,围而不打,就是为了等这支力量的到来。
而华夏大地上能够有这种军事力量的除了明和顺之外,也只有辽东的清军了,甚至张献忠的人马都给不了李自成这种信心。”
“呵呵……李自成与多尔衮达成联盟了么?”
朱慈烺端坐在銮台上,双眉紧锁,陷入了沉思之中。
虽然在历史上大顺和大清杀得天昏地暗,杀出了血海深仇,但朱慈烺相信李自成绝对不是为了民族大义,他只是作为汉人政权的胜利者要把利益最大化而已。
成王败寇,李自成作为一个乱世枭雄,他的志向肯定是君临天下,而不是什么驱逐鞑虏,荡平异族等精神食粮。
如果能顺利击败大明王朝,成功的问鼎中原,朱慈烺相信李自成还会和多尔衮一决死战。
但当军事受到挫折,很可能前功尽弃,甚至被明军反推回陕西的时候,朱慈烺相信李自成一定不会拒绝多尔衮抛来的橄榄枝,清和顺之间的联盟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诸葛亮作揖道:“臣猜测李自成十有八九已经与多尔衮达成联盟,为了给予李自成信心,清军极有可能近期就向山海关发起进攻。
故此,请太子殿下降旨,命吴三桂率领本部兵马星夜兼程返回山海关驻防,以防清军骤然发难。”
山海关目前属于蓟州总兵韩辅国治下,在洪承畴被俘、祖大寿投降,关外仅剩下宁远孤城之后,韩辅国奉旨将治所迁到山海关,
也就是蓟州军分区的司令部搬到了最前线的山海关,这样可以更好的指挥防御。
韩辅国手中有两万兵马,这是山海关的常备兵力,吴三桂率领的宁远兵团撤退进关后留下了一万人马协助韩辅国守关。
吴三桂撤退进山海关的时候,职务是宁远总兵,与韩辅国是平级关系,谁也管不到谁,吴三桂完全可以不管山海关把全部兵力拉到北京勤王。
但吴三桂却主动留下一万人马协助韩辅国,除了保护随行将士的近五十万家眷之外,吴三桂也打算在山海关附近建立据点,万一北京失守,自己也好留个退路。
当然,现在的吴三桂已经被任命为蓟辽总督,整个长城防线目前都属于他管辖,蓟州总兵也变成了他的下属,山海关的防御重担自然也就落到了吴三桂的肩上。
诸葛亮话音落下,一直洗耳恭听的戚继光也提出了自己的顾虑:“多尔衮有没有可能派出一支精兵翻越长城,直逼北京来支援李自成。”
“嘶……”
戚继光的话引起了一片沉吟,许多人对此深表担忧,现在的大明看起来就像是四面漏风的墙,随时都有可能被人闯进来。
朱慈烺双臂抱在胸前,靠在太师椅上深思:“李自成和多尔衮达成联盟的话,我大明的压力的确大幅增加,这也是本宫冒险和李自成谈判的原因。”
只是李自成狮子大开口,除了陕西、山西还想要河南、四川,这是朱慈烺无法接受的,最终还是让李自成倒向了满清,也让朱慈烺最担忧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不说整个明朝,仅朱由检在位的这十七年,盘踞在辽东的满清就曾经两次翻越长城,对关内大举用兵。
第一次是崇祯二年的“已巳之变”,也就是公元1629年。
当时还未更改国号的后金十万精兵在皇太极的率领下由龙井关、大安口捣毁长城,翻山越岭,直插河北遵化府境内,短短数日连克抚宁、迁安、永平、丰润、玉田等地,剑指北京。
时任蓟辽总督的袁崇焕一直在辽东负责抗金事宜,没想到清军竟然绕道直插中原,急忙命麾下的关宁铁骑星夜驰援,自己率领五万边兵随后,终于在大明君臣的翘首期盼下抵达了北京城外。
经过半个月的鏖战,两军互有胜负,皇太极觉得破城无望,率清军撤走,而袁崇焕也被以“养寇自重、欺君罔上、擅杀同僚”的罪名凌迟处死,这一变故使得朱由检治下的明朝元气大伤。
第二次清军越过长城入寇中原发生于崇祯十一年,由睿亲王多尔带领豪格、阿巴泰、岳托等清军将领提兵十四万,自墙子岭、青山关毁长城入关,一路杀进关内,迅速攻克遵化全境。
清军这次吸取了上次围攻北京未能得手的教训,兵分三路,一路绕过北京劫掠涿州境内各县,中路南下向山东进攻,最远攻克了济南府,另外一路在天津附近连克雄县、巨鹿、广平等地。
十四万清军兵分三路,在大明国土内如入无人之境,烧杀抢掠了半年,连败明军五十七仗;掠得黄金437两,白银两百九十七万两,人口四十六万三千余人,满载而归,自青山口撤回盛京。
整整半年的时间,清军在关内肆意烧杀抢掠,而崇祯朝廷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清军把大明子民像牲口一样绑在一起,然后牵着离开中原大地,前往苦寒的辽东做牛做马,任人奴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