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空心大萝卜(1 / 2)
只是这座东山村十分狭小,占地恐怕还不到整个东山岛的二十分之一,东山岛那么大的空间,正好可以让萧文明大展身手。
然而一个不利因素是,东山岛并没有宽阔的平地——要么是湿地滩涂,要么就是几座山头,山头上则长满了百年古树,萧文明还曾经砍伐过十几颗,用来制造大船。
现在形势严峻,萧文明都面临生死存亡地问题了,也就来不及管什么环保主义了,发动大伙儿成片地将树林放倒,把山头削平,取得的木材用来建造房屋,铲下来的泥土烧制砖块石头,都是可以就地使用的建材。
很快的,东山村那一座原本就经过萧文明一轮扩建的码头,再次扩建了一遍,规模比原先大出整整五倍。
村里渔民们的那些屋子,是这几年跟着萧文明走南闯北攒下了银子,新造起来的。
对于这些渔民而言,那是崭新舒适的,可在萧文明眼里却显得太狭小简陋了,萧文明既不愿意征用,也不便推倒重建,那就干脆在东山村旁边的一块空地上重新建造一座村庄。
只是这里的地面狭窄,建造出来的屋子只能够从临海屯撤出来的父老乡亲居住而已,那些纺织厂、染坊、造纸厂、印刷厂、瓷窑、酿酒坊之类的生产厂房,根本就无处容纳,那就只能往山上发展,把这些厂房全都造在山上。
虽然是个无奈之举,但是也并非毫无作用。
要知道洋湖波涛浩渺,常常受到台风洪水之类的灾害,把厂房造在山上,至少可以防止水灾、避免浸水,也保证厂房不会受到大的损失。
只是这些厂房,并不在平地,搬运原材料和产品就会十分困难。
不过马青的铁匠工坊已经开办起来,又有萧文明的指导,在各处存在物流交换关系的厂房之间,上上下下设置了滑轮吊索的装置。
只要将货物挂在吊索上滚动,只需要很少的力量就可以运送极重的物资,异常地方便。
这并不算是萧文明的新发明,在大齐朝甚至更古老的时期就已有了这样的装置。
只不过萧文明这是第一次在有规划的情况下大规模使用,也算是一种创新了。
因为东山村是萧文明在一块白地上几乎重新建造起来的,没有了原本设施的束手束脚,就是因地制宜,按照效率最高化的原则建造起来的,因此各方面的设施似乎要比原来的临海屯更加合理。
于是在萧文明来到东山岛半个月之后,就已经有船舶靠岸,运来了整整一船,从湖州送来的上好的生丝,送到东山村的新纺织厂里,紧接着这里出产的第一批绸缎,便由那艘船送到了南湖屯,被那些期待已久的商人们抢购一空。
这是萧文明在东山村赚到的第一笔钱。
萧文明虽然高兴,却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个重大的弊端,那就是东山岛方兴未艾,还不成气候,没有建立起一套可以内循环的生产流程,特别是诸如蚕丝、高岭土之类的原材料岛上根本无法自行解决,还不得不依靠从外部输入……
看样子,要把临海屯过程当中积累的经验,完全运用到东山村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尤其是现阶段,还要花费比以前更多的银子,提前囤积大批的生产原材料,还有最重要的粮食,对于萧文明资金的流动,在短时间内是一项重大的考验。
好在萧文明对于困难的预计十分充分,并且几乎将临海屯这些年来的发展成果全部抽空,虽然整个建设工程十分困难,启动生产的过程更是难上加难,但也基本达成了预定的目标。
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东山岛本身就像是一块璞玉被雕琢出了精美的花纹,就像是一堆木料被组合成一件家具,就像是一块生铁被打造成了一台精密的机器——开始逐渐运转起来,颇有临海屯当初草创时候那一份勃勃的生机。
只可惜那苏志玄兴冲冲接收的临海屯,空有一个规模,可最重要的人才、技术、物流全都没了,浑似一根空心大萝卜……
此刻已是仲夏时分,江南的气候原本就十分炎热,东山村又在洋湖当中,气候就更加潮湿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