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2 慰亲(1 / 2)
常洵封为福王并有了王府就如汽车开上高速公路项目一个接一个启动,可就算是如此他仍然没有忘记一件事。找了一个名为陈述的宦官,让他去负责灵山岛对岸小珠山下管理农庄。
可以在灵山岛对岸购地建设蔬菜及养殖基地,这是常洵就封福王条件之一。不过没文臣同意的常洵这条要求,在那里购买一些土地种菜、种果树、养猪、养鸡、养鱼之类也不可能有人阻止。
但办在灵山岛对岸的农庄这些项目虽然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处在四面丘陵的农庄可还担任着果树改良任务,陈述之所以获得这项任命,除了其它条件外他家是果农也是一个。
当然这时代的果农种不出后世那样的优良品质,关键在于他们缺乏改良品质,并扩大产量的技术而常洵却知道,并且准备从这农庄开始试验这些技术。不过需要改良的不仅是水果之类,还包括粮食作物等。
只是今年来不及了,至少要到冬季常洵会让农庄挑选出一些识字又聪明肯干踏实的年青人,到京城听他讲授改良种子的方法。
或者说常洵不是农业专业讲什么课?可他至少知道异花授粉的杂交技术,嫁接加扦插无性繁殖等技术呀,有钱又有权,告诉了他们让他们自己试就可以了。
这就是有权有钱的好处,别人说异花授粉等被人笑话,常洵说那些人会照做,心里不大相信也一样。何况常洵并非瞎说,这技术可是后世成熟技术。
这时让他们试只不过成功率大一点小一点,只要有成绩一步步前进终究比不做好,如麦子改良后每亩多收几十斤全大明会增产多少?
匆匆建立农庄还有一个原因,与万历摊牌获得同意后常洵就派人去南方找土豆、红薯、玉米等种子,来得及今年就种一茬。至于为什么赶种一季也重要,因为这些种子还要驯化。
与那些以为大明末年有了玉米、红薯、土豆北方的粮荒就可以基本解决的人不同,常洵知道没有那么简单。那些人是想当然了,将二十一世纪的产量打个折却打折太小了,才得出这些一种一切ok的结论。
虽说常洵不清楚具体数据,可只用一件事就可以知道玉米之类在解放前后的产量。1958年中央有个农业发展纲要,这纲要就是要求农业努力提高产量,标准为江南年亩产稻麦等八百斤;长江黄河之间六百斤,黄河以北四百斤。
这就是说那时玉米并不会达到四百斤的,因为长江黄河之间基本上二年三季为主。到那时才收这产量刚引种高产那有可能,实际上明末官府在山东推广过玉米却引起激烈反对。
或者说官府工作方式有问题,不过产量也不可能很高,不然真缺粮的人还会愿意试种一下的,效果好自然会慢慢传开。
当然玉米产量比麦子高一些外,对土地要求低一些,所以后来山东大部分粮食作物为玉米,称之为六谷,可就算是如此也勉强糊口而已。
那还是种了许久适应本地气候条件了,一开始产量还要低。所以常洵要及早引进挑选出适应北方气候的品种,再加以改良,几十年后多不希望山东亩产六百斤他就满意了。
因为玉米当饲料比较好,还有秸杆处理好一样可以当牛羊饲料。红薯产量虽高能顶粮食就不会那么夸张了,又不可能长期吃只能救急,不过有可以做粉皮酿酒等好处引进与推广种植势在必然。而且也是有个适应本地气候问题,所以要及早引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