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订婚(1 / 1)
张精忠对慧娘说:“既然我同意了,我一定兑现。只是有母亲在世我得先禀告她老人家下才好,这是做儿女应该做的。何况母亲是个通情达理之人,只自己一个儿子,加上自己原先也没有定亲,这庄婚姻不会有问题。”
慧娘也和通情达理,小声对他说:“张郎考虑周到,这样最好。莫听我爹爹的,要是安他的来办,定会让我留个骂名。”
小翠儿也觉得张精忠这样做好,真不失孝道之士。赞慧娘找到了个知情、知礼、知爱、知孝、知足的好人。
慧娘笑骂小翠儿多嘴,这一瞎闹却搞得陈员外无话可说。
见张精忠化龙上天的湖神已经在一旁,他觉得这样也好,就道:“人要以孝道为先,以礼仪为重,以诚信为高。这些,不管是谁都要如此。不过定亲我看是可以的,你说呢?”
当然啊,他不好说陈家人等是鬼怪之列呀。
陈员外问张精忠,“此人是谁?”
张精忠答道:“他老人家就是我师傅,古曰师傅大于父。那我就更要如此了。”
陈慧娘知道张精忠的师傅就是湖神就欣然答应,喜的陈员外忙去打点去了。
私下,陈慧娘告诉父亲,那个老头就是湖神;陈员外见湖神这看重张精忠,觉得这也是他的光荣。不是吗?张精忠已成他的女婿,连湖神也要来参乎;这分荣耀也是他陈家的了啊。要是原先,他再有钱财也请不来湖神啊。
张精忠虽没与慧娘成婚,却答应了定亲并留在陈家护院,他怕黑鲨再卷土重来。
他留在陈家除了保护慧娘外,还刻苦练习神功与法力,熟读兵书与那老夫子交给他的无字天书。
这天,张精忠本在屋外热身习功,亲眼见沈娘来了,马上赶回来可不见慧娘,心里还念记怎么就这快离去。忙到桌上发现了慧娘留下诗后,写的是:夏日天长春屋热,绸衫虽少细汗流;谁知春意给秋水,谁肯推开帐内留。他这才明白了慧娘的心意。但是,碍于伦理,他还不敢去与约,只好克制他那颗万马奔腾的心。慧娘到底是个鬼了,把人间的伦理道德没放在心上。心里只想一个情、一个愿,就盼着与张精忠欢度良宵了。她真还嫌这漫漫白天过去,迎来欢欣的短夜。
慧娘在她闺房里等了半夜不见张精忠来,自恨自己一下怎轻薄起来了,又恨张精忠没有把她放在心上
张精忠几天未回,母亲李薇香很担心,她回想自己的婚姻与儿子那实属不易啊。
那是在十八年前,北洞庭湖中的一个湖心岛的李家墩住有十几家渔民。虽说这里是姓李的多,但也有一些外姓。这里渔民欺生,一般不将女儿许给外来人,可外来人家的张不悔却爱上了李家的姑娘薇香。张家家境不好,是村上比较穷困的一户。但他两人从小就玩在一起,就是下湖捉鱼摸虾也总在一起,就在小时的过家家与长大的劳动中有了感情,一下从青梅竹马变成了恋人。那时的青年人都是媒妁之言而定亲,没私下定亲的。即使乡下青年人没市镇男女那么封闭、敢于爱恋也都是暗中进行的,还摆脱不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凡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子只要谈恋爱走漏风声的,那后果不堪设想。不是拿女的沉塘、沈湖,就是拿男的游街示众而打死。可李家墩是远离繁华尘世间的小湖岛,虽龙张不悔李薇香谈相爱的事不翼而飞也不会象有钱人家那样处置。
李薇香的爹知道女儿与张家小子相恋后要她妈管好女儿,他不是看不中张不悔的,这小子虽长的一表人才,可他家太穷了,不想让女儿去受苦。
正在这时,湖心岛上搬来了家收鱼的鱼商。这家姓王,是离此处很远的盘龙镇镇上的鱼老板。为了更好的生意,他看中了在此收鱼转卖出去的事情,在湖区转运鲜鱼可比在他们那里的镇上卖鲜鱼发财多了。
王家到了李家墩,他家大儿子王昂天也爱上了李薇香。他爱此女长的美丽,如出水芙蓉那样好看。虽然,李薇香心里只有张不悔,可她父亲却看中了王昂天。
王昂天是王家是家里的长子,按风俗长子长孙是王家的接班人。王家富有,再加上王昂天一表人才。当王家托人到李家提亲时,她父亲就满口答应了。当然他知道女儿同张不悔从小玩到大有感情,但哪些不能当饭吃,过日子还得靠钱。为了女儿以后的幸福,他砍断了女儿同张不悔的情丝。
李薇香为了张不悔奋力抗婚,在家不吃不喝。父亲看女儿不理解父母心思就唆使她母亲去跟她寻死要活,还把她琐在家不让出去。在强制关了李薇香好多天后,父亲又给女儿展开了攻心战,对她道:“女儿呀,你怎么这傻,女孩出嫁就是投个一生不愁,有住、有吃、有穿。可你好,自个往火坑里跳,找那穷小子,以后有你苦受的!”
可是,李薇香正在气头上,听不进去父亲的苦口婆心。
又过几天后李薇香情绪安定了些,母亲把女人一身幸福就系在男人身上的道理说了好多。母亲心平气和地对女儿说:“那你把两家比一下,王家有钱,王昂天是老大,长子长孙当家做主,你到了王家有享不完的福。而张家是父病母衰,弟妹又多,住的是茅草屋。若是嫁到他家是住没住的、吃没好的、受苦受累、哪有一天好日子过。”
母亲的好言相劝把李薇香的心给劝动了,她也知道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是衣食住行;这个道理她不是不明白,可是情难舍呀。只是,她拗不过父母,拗不过对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为了这些弟妹以后有王家照应,还是同意嫁到王家。
结婚那天,这湖心岛上真是热闹了一天。白天婚礼时,整个李家墩的人都送了情,酒席好几十桌。这大的婚礼李家墩实在少见,那时这在乡下还是头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