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私塾开学(1 / 2)
杨跃华这大半生可以说很坎坷,来林家村之前,他是被村长那句“包吃包住”吸引过来的,从来没想到,自己一个月还能拿到这么多月钱,要是自己那个豺狼儿子知道了,怕是要连跪带哭的求自己回去吧。
想到跟着自己吃了一辈子苦的老伴,杨跃华心念一动,等自己安定下来了,再想法子接她出来吧。
如今他已经不在奢望自己扬名立万,衣锦还乡,生活早就磨平了他浑身的棱角,年轻时再不甘于平庸,如今也早就被现实折服的苟延残喘。
毕竟他曾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看这二两纹银要是靠他自己,怕是三五个月也不一定能攒下来。
乔乐点点头,似乎看到了杨跃华的悲恸,他眼神也温和了许多。“月钱只是刚开始定为二两,江婶子说过,每半年都会涨幅一次,若有特别贡献的,也会相对增加月钱的。”
江艳和乔乐商量的对策就是仿照现在社会的教学模式,只收取少量的学费,以做伙食费用,因为是在村里的学堂,夫子们是包吃包住,学生则包吃中午一餐,入学时会给每个学子分发一套笔墨纸砚,之后会制定一些课堂测验,中考和期末考之类的,根据学子的成绩表现再适当给与一定的奖励。
奖励可以是文房四宝,或者书本银钱,江艳的初衷不是靠着私塾挣钱,而是真心希望林家村的孩子们能读书识字,以后林家的生意做大了,这些孩子都是现成的人才。
乔乐自顾自的继续说道:“村里的私塾和别处的私塾不同,除了文教,还会有武教,不过孩子们刚入学,还未适应学堂的制度,年后才会开始增加武教。”
既然要培养人才,江艳打算培养全面一些的,不说君子六艺,但至少要德艺双馨,文武双修,就跟现代类似,除了埋头读书,也要适当增加身体运动。
这个世界的读书人大多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不仅仅是君子远庖厨,更是五谷不沾,四肢不勤,就想刚开始的江文,稍稍做些农活,就累得满头大汗,体力不支。
没有一个强壮的身体,读再多的书也没有,大华朝的国策并没有培养孩子这一政策,普通人要想出头,除了天赋还需要整个家族的供养,而江艳这样的方式,就算不能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官,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一百个孩子就有一百种性格,她要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就算他们不能成官,也能为林家以后的事业添砖加瓦。
乔乐听到江婶子这样的言论时几乎是用一种无可克制的惊异的眼神看向江艳,如果江艳是个大官,那百姓的日子不但会比现在更好过,整个大华朝也会更加繁荣昌盛。
几人在餐桌上又讨论了许久,岳洪生和杨跃华都不是心胸狭隘不知变通的迂腐之人,两人不顺的前半生让他们心境更开阔平缓,对于乔乐和江艳新模式的教学方式也十分憧憬。
不多时,两位老童生被送回了师舍,师舍的床铺都是崭新的还没有铺好,两人来时带的行李不过是几件换洗的衣物,看着空荡荡的床架子,一时犯了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