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型作者和情绪型作者(1 / 2)
江南的情绪渲染能力依靠的不是技法。
所谓的五识通感,层次感,对比……所有的网文写手都在用,甚至有很多写《龙族》同人文的,笔法上像江南的多了,但是依旧没有一个人达成和南桑一样的效果,这个能力不是通过技法建立的,是通过你写作的出发点、侧重建立的。
简单说,当你的写作水平上去了,你所用的一切是会被限制在你自己的表达框架里的,从你的信息库,到你具体的措辞,表句,技法,使用意象,情节编排。
那么你势必要涉及到一个东西——基于一定思维的排列组合。
作者们根据属性不同在排列组合这个事儿上有两个不同出发点。
园丁型作者,他排列的初衷往往更倾向于回答问题。
情绪型作者,他排列的初衷一定倾向于宣泄情绪。
相应地,我们也会产生园丁型读者和情绪型读者,将来他们去写书了,如果能写成,一定也会变成自己同样类型的作者。
现在很多网文还没入行的新人,一说到写书就埋头写设定,为什么?
这个问题我从前在技术层面讲过,今天可以说心理层面。
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抠设定的人是潜在的园丁型作者,他们觉得写书就是写逻辑,没有逻辑你就没法回答问题——那你还写什么书?
所以他觉得自己要埋头抠设定,因为这是写逻辑的基础工作。
这个线路在技术层面上是明显走歪了,但是心理层面是没有毛病的,你能看到,有很多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情理、事理逻辑较真儿再较真儿,对网文的设定,推理的细节表现出格外地欣赏或喜欢,抑或是对情绪型作者作品相当无感,这样是非常合理的一种状况。
园丁型的作者,事理逻辑,情理逻辑都成熟,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延展开,他们在结构上的可塑性强,在长篇小说上具备强劲的竞争力,写出来的书像自然膨胀开的一朵花。
但这样的作者写出来的东西往往都有一个问题,他写书缺乏足够多正面的情绪细节,在情感的细微之处,他要么以多取胜,要么就扬长避短,用精准,简洁的叙述,加上成熟的情理逻辑完成工作,从而把大部分想象空间留给读者。
由此我们才诞生了很多相关技法。
技法,是讲求逻辑的,所谓的五识通感,对比,包括句逗号的应用……等等等等,它内里都有基本逻辑在。
而情绪型作者,他的第一出发点偏偏不是逻辑,而是情绪宣泄。
也就是说,他不优先考虑故事逻辑,排列组合是围绕情绪构建展开的,为了情绪,他什么离谱的操作都能干出来。
那么他最开始写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倒推的情理逻辑,然后情理逻辑上再倒推事理逻辑。
这就导致,他的故事逻辑往往没有那种能膨胀开的复杂度,他是先把情理写出来,甚至先把自己要的那一帧带情绪的画面构图写出来,然后再去想画中人是谁,会和谁发生什么从而产生了这个情绪。
举个例子,今何在可能因为“我看晚霞的时候不做任何事!”这个构图去写了《悟空传》头几章。
江南就更离谱,他甚至可能因为看《东京爱情故事》脑海中衍生了他认为“必须”出现的几张图,从而去构建描述了整个日本分部的《龙族3》。
这种书,情理逻辑和事理逻辑往往是套壳子,或者本身核就特别小,是作者把它写大了,扔了一堆人进去,让他们沿着自己的情绪路线来回跑。
它唯一一以贯之的东西是真实情绪。比如《悟空传》,它非常碎,但是今何在的愤怒,空虚,悲伤在写作上是对应你的心理变化的。
通过足够多、足够完整的分层细节构建,把人、情节写真,这样它就在情理逻辑上再升了一级,拥有了足够强的情绪渲染能力,这是情绪型作品对比园丁型作品的唯一优势。
在写作上,这样的书分侧重分的是特别明显的,金庸和古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古龙注重写人,他在架空上是直接套壳子的,而金庸写世界,他回答任何他想回答的问题,由此就形成了两个不同出发点构建的不同性质的作品。
龙族同人也是一个道理,很多人明明在技术上很像江南,但却永远写不成江南那样——因为他们写的是两种书,这两种书永远不可能一样。
很多的写作效果是通过思路衍生的,不是通过技法。
比如强调逻辑的,它很多时候写起来思路上是正推,这样它在人和人,事件和事件的联系上就紧密,内容膨胀开就丝滑。
强调情绪的,它很多时候思路上是倒推,那么它的事理库往往就是空间大,而联系薄弱,这就导致他写好了你觉得这玩意儿天马行空,你这辈子也想不出来,他写砸了,就是废稿,拿给你看,你会觉得他胡言乱语,不知所云,篇幅长起来,他这个东西就容易变拼图,等等。
正反推在写作里两个类型的作者都会用,但实际上是,“哪边儿推的多,哪边儿你更重视”决定了你要写什么,决定情绪渲染能力的是你想写的内容,而不是你用的技法。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窥见,江南不能被模仿的真实天赋是什么。
最核心的只有一条——感知高,写人准。
拿上一本《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去看江南问题最多的《龙族》系列,你会发现,陈墨瞳、路明非是现实中存在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时候不能填满手册,但是没有一条会逾越手册。
人物会出现的病态行为,江南全用设定来进行合理化了,龙血衍生出的设定就是为了干这个用的,掩饰龙族里大部分核心人物都是精神病的一个事实,而路明非的身份是为了掩饰他的不稳定状态用的,他这个人物原型的复杂度是最高的。
而园丁型作者是玩不出这种操作的,即便你把手里的书塞到他手里,告诉他——人物行为就这么些,照着这个写。
因为他不明白病人情绪分层的先后顺序,也想象不到他这个东西突变后是啥样,他只尊重逻辑——在书里你和你妈关系挺好,那她死了你就应该失声痛哭啊?至不齐你也得悲伤才对吧?
错了,陈墨瞳就是不哭的,因为她情感钝化/情感隔离。
当你的阅读量大起来以后,你会发现,江南的语言技术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高级的,那是他的风格,已经钉死的东西,跟一些老作家们比它甚至很浅薄。
但是他写人准的天赋,是超出很多人理解范畴的,在我的认识里,他起跑线甚至不会比茨威格差,这就是真正的可惜之处。
93二更
之前讲的不够清楚,发现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情绪型和园丁型两者永远不会一样。
我知道,很多潜在的园丁型作者痴迷回答问题,那么他也势必痴迷收集所谓的“写作技术”,认为自己能同时拥有,还有很多潜在的作者不知道自己是什么类型的,刚接触写作也有极大的野心,想同时拥有,但其实“同时拥有”是一个写作上的经典误区。
道理其实很简单,你迷糊是因为情绪宣泄和回答问题这俩东西抽象,我们可以换成写人和写世界这种具体的东西做一个类比。
现在,假设你的写作内容是一个图形,你这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随着你一直写下去不断扩大。
你要记住,你的文章写多长,写的多详细都可以,但你内容的性质不会改变,也就是你写人和你写世界的总体百分比是不变的,
这个,就是写作上的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