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士子(2 / 2)
无论春夏秋冬,都会有长长的驼队从西方逶迤而来,这些异域商贾的吃穿住行,都要在凉州,他们出手极其大方,带动了凉州的经济,让百姓也能沾些油水。
自从清剿了沮渠部之后,凉州的经商环境大为改善,很多西域商人干脆直接在姑臧购买宅邸。
去年攻破长安、斩杀司马孚、王基,姑臧的宅邸价格便如芝麻开花一般节节升高,有了大都会的气质。
有商税、盐铁、牲畜的补充,凉州公库中金银堆积如山。
所以每次大战,也基本用不着压榨百姓。
整个凉州都处于上升期,士家豪强与百姓能相安无事。
一些有眼光的豪强在杨峥的建议下,还组成了商队,也搞起了大宗商品贸易。
除了商贾,凉州境内天竺僧人的数量持续攀升。
河西走廊的意义,除了经济,实则也是文化碰撞之地。
高原、草原、中原、西域再次交汇,不断碰撞出强大的文明火花。
华夏文明很伟大,很灿烂,但其他文明也有可取之处。
西方文明能后来居上,是因为没有封闭自己,不管是掠夺还是十字军东征,都是文明的不断碰撞。
反而华夏文明在宋朝后进入全面的衰退期,失去河西走廊,燕云也夺不回,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就没有了,女人缠足,男人以从军为耻……
杨峥一向觉得文明不止是吟诗作画,而是一种内在的向上的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是诗人画家,但不能只有诗人画家。
对于僧人,杨峥不鼓励也不支持。
很多僧人都是饱学多金之士,在取得官府的同意后,姑臧城开始兴建起一座佛寺。
寺庙挂在宣义司的名下管理,每个僧人都需要登记造册,拿到宣义司的度牒,才是合法僧人。
攻陷长安后,凉州仿佛进入一个新阶段。
今年春闱,也不知从哪儿蹦出一大堆士子,足有千人之多。
以前最多也就百来人,少的时候,四五十人……
这么多士子,原本的考场已经容纳不下。
凉州取士不同于其他地方,不看家世,不问出身,士家豪强、寒门庶族全都一视同仁。
杨峥干脆别开生面,当街考试。
清理出姑臧正街,铺上蒲团、桌几,又安排两千多名精锐甲士挎刀持矛维持现场秩序。
西北这片地,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刀子。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到处都是狼群勐兽。
种田要带着刀,放牧不仅要带刀,还要带着弓,就连上街买菜也要带着刀,不然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进行亲切友好的交流。
这也算凉州特有文化之一。
只要不披甲持弩,官府从不过问。
这阵仗都是吓到了不少士子,有人当即退出考场,有人面色难看,时不时的偷偷瞥一眼周围的甲士。
周围看热闹的百姓里三层外三层,都来看个新鲜。
只要不喧哗吵闹,官府也就由着他们。
这其实是杨峥设置的第一道考验。
没有胆气的文人,在西北基本也干不下去。
匈奴、鲜卑、羌胡可不会跟手无缚鸡之力的士子讲道理,归化的夷民们也比较生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