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四章 大势已定(2 / 2)
二十五日,宇喜多直家之弟忠家帅军攻陷毛利家臣林重真的备中冠山城。
到了五月二日,武田信贤派遣岛左近为先锋进攻乃美元信的宫路山城,岛左近发现城内守兵防卫松懈,他当机立断趁夜攻打拿下宫路山城。
同一日由桂广繁镇守的加冠城,东之丸守将生石治家阵前倒戈幕府军,与木村信正里应外合攻入城内,毛利军被杀三百人,城池失陷。
为强化备中的防务,毛利辉元也调遣姑丈备后豪族上原元佑进入日幡城助阵,武田信贤派遣伊藤丰城,本多正信等人率两万兵马攻打,上原元佑内通本多正信,引幕府军入城杀死日幡城主日幡景亲,幕府军顺利下日幡城。
随后备中的河屋城、龟石城、巢蜘塚城也都被幕府军拿下。
七日,毛利辉元与小早川隆景,吉川元春汇合,总计兵马三万五千人,企图救援被围困的高松城。
但是高松城早在四月二十五日就被包围。
武田信贤的本阵就在高松城外的龙王山上,随军的黑田官兵卫看到高松城地势后,经过一番分析,定下了水攻的计策。
高松城处于盆地之中,四面都是山,地势低洼一进入雨季就有被淹没的可能性,但是这盆地内有一处缺口,是高松城的泄洪口。
黑田官兵卫的意思是在此处修建堤坝,堵住这个泄洪口,然后在河流尚有修建堤坝,等雨季到来,再泄洪水,倒灌高松城。
而高松城的泄洪口被堵死,倒灌进高松盆谷的大水就会淹没整个盆地,高松城也不可避免!
修建这两处堤坝,工程量比较大,堵住泄洪口的堤坝就有数百米长,起码要耗费两三万贯,而河流上游的堤坝工程量更大,需要四万余贯的费用。
不过武田信贤秉承武田孝信的战法,能用钱解决,那就用钱解决,经过一个月的修建,两处堤坝已经修好。
这堤坝修到一半的时候,备中雨季到来,但是武田信贤只是催促部下早日修好堤坝。
待到堤坝修筑完毕,武田信贤立刻下令泄洪,滔天洪水滚滚而来,好似龙吟虎啸一般,那壮观的景色,即便是站在龙王山上的武田信贤,石田三成,大谷吉继等人都被这壮观的景色给惊到。
洪水包围了高松城,高松城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
石田三成看着那山谷内被洪水包围的高松城,脸色激动到通红,他兴奋的拉着大谷吉继说道:“纪之介,就是这样,我也想这样!”
高松城被淹,毛利辉元也知道战事已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毛利家已经无力为继了。
毛利辉元只能派遣安国寺惠琼前往龙王山拜会武田信贤,选择和谈。
武田信贤不敢专断,只能派遣人带着军情返回大阪请武田孝信定夺。
武田孝信看完军情,一扫之前烦闷的心情,他仰头大笑道:“我家麒麟儿已经拿下毛利了!”
“喔,这太好了!”
“只要毛利平定,九州指日可待!”
“待平了九州,再征伐东国!”
广间内的幕臣们各个兴奋不已。
武田孝信看向竹中半兵卫问道:“半兵卫,毛利家愿意和谈,你说该怎么办?”
竹中半兵卫立刻说道:“虽然毛利家还有一战之力,但已经不是我军对手,对于和谈一事,臣以为当态度强硬,让毛利辉元无条件投降,立刻前来大阪拜见将军大人!”
武田孝信大喜,立刻下令道:“告诉太郎,让毛利辉元带着足利义昭的人头来大阪负荆请罪,否则,我幕府大军扫平毛利家!”
使番带着武田孝信的御内书抵达备中,武田信贤在看了御内书后,不由得说道:“还是父亲大人厉害,毛利家已经不是我军对手,确实不应该对其太过和颜悦色。”
“去叫安国寺惠琼来。”
很快,安国寺惠琼被带到武田信贤面前。
武田信贤板着脸道:“安国寺惠琼,你的花言巧语在幕府大军面前毫无用处,回去告诉毛利辉元,让他立刻带着足利义昭的人头前往大阪,向将军大人负荆请罪,否则,我幕府大军会立刻西进扫平毛利!”
安国寺惠琼一看幕府如此强硬的态度,也知道灰溜溜的返回毛利本阵,传达了幕府的意思。
吉川元春闻言,勃然大怒道:“竖子,安敢辱我毛利家!”
小早川隆景却是叹气道:“高松城坚持不了几日,我军败局已定,若是不投降,毛利家何去何从?
遥想父亲大人从安艺一国人如履薄冰,奋斗至今,击败强敌武大内,尼子,才毛利家的基业,没想到如今竟然要在我们手中丢掉。
如此,我们死后去黄泉,如何与父亲大人交代?”
说罢,他便嚎啕大哭起来。
吉川元春哀叹不已。
毛利辉元长叹一声,说道:“为了保住祖父的心血,我受些折辱又算得了什么呢?”
毛利辉元在安国寺惠琼的陪同下抵达龙王山本阵,拜见武田信贤。
武田信贤一见毛利辉元,立刻喝问道:“毛利辉元,你可知罪!”
毛利辉元低头行礼道:“在下知罪,还请世子殿饶恕我毛利家。”
武田信贤缓和语气道:“饶恕你,那就要看将军大人满不满意了,伱现在还是先把足利义昭的首级拿来。”
毛利辉元也不含糊,当即让吉川元春率兵杀回备后,将足利义昭杀死在鞆,毛利辉元得到足利义昭的首级,便立刻赶到大阪,向武田孝信请罪。
武田孝信检查了足利义昭的首级,这才对毛利辉元的神色好了些。
他居高临下道:“毛利辉元,你帮助足利义昭反抗幕府,这是谋逆大罪,不过我看在你迷途知返,及时弥补的份上,饶恕你毛利家一命。
你家改易为安艺,备后两国,不得设立水军,可有异议?”
毛利辉元神色有些暗淡,但是好在安艺毛利家保存下来。
“臣没有异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