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我当上了班长(1 / 1)
题记:燕子去了会回来,桃花谢了又会开。浪有回头浪,风有回旋风,店有回头客。不仅事物有这种轮回的规律,人也有这种怀旧情绪。人是喜欢群居的,一生一世都在扮演着许多分分合合的故事。分就不用说了,合是常有的事。夫妻相聚叫鹊桥会,老乡相聚叫同乡会,同学相聚叫同学会,战友相聚叫战友会,如此等等。同学会是常有的,大部分人都经历过,有的说它热烈,有的说它高贵,有的说它有趣;但也有的说它虚伪,有的说它庸俗,有的说它乏味。反正说什么的都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同学会是同学历史的见证,是情感的积淀,是相互的依恋。没有真诚的相处,没有长时间的磨合是难以演绎出平凡而又动人的故事来。
七十年代中期,我终于读完了小学,顺利升入了中学。心里别提多高兴。
我所读中学是新建立的,因为学校位置在县城的东面,因而人们把它叫城东中学。我们是这所中学的第二批学生,大约四百来人。
因为新教学楼没建好,我们被分成十个班暂住在原县委的一栋二层的办公大楼里。整栋楼为砖木结构,呈飞机状,机头是个大牌坊,大楼前有一个小广场,站在二楼的平台上,可看见前面的广阔的田野。机身是走廊、楼道和大礼堂。机翅是很多房间。楼梯是木梯,楼面是木板面,房顶盖的是黑瓦。楼房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有大小房间三十多个,但房间面积不大,每间只能容纳三十多个学生。
教室虽然不新,活动场所也不大,但毕竟环境变了,同学变了,老师变了,很多同学又由乡下来到了城里,大家都充满了好奇和欣喜。
我们班被命名为初一(五班,与我分在一个班的有小学的同学唐晓曼、张宇航、李霞等。分班名单是用大白纸抄写的,贴在大楼前的砖墙上,有十多米长,非常显眼,很多就读本校的学生跑来看,他们三三两两,指指点点,找到自己的名字就高叫一声,发现分到一班的便相拥而喜。
分班名单上还写有班主任的名字,我们班的班主任叫刘光明,我问唐晓曼他们晓得他不,他们都说不晓得,我也不晓得,只有等到开学那天才知道了。
记得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早上,校园里全是学生,熙熙攘攘的,有位老师站在大楼前挥手向我们喊道:“初一(五的同学来这里集中。”我们才知道那人就是我们班的班主任。
他是位男教师,四十来岁,中等身材,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上衣兜别着钢笔,体形削瘦,喉结突出,脸色白净,高鼻梁,头上戴一顶蓝布帽。与人说话目光专注,语气缓和,节奏鲜明。整体看过去,他给人一种儒雅、庄重、博学、平易近人的感觉。但与其他班年轻的班主任相比,他就有些差了。他对人不够热情,举止不够大方,站起来的时候背有点驼,走起路来的时候脚有点跛。
这时,有同学终于认他出来了,说他是小学教过他们的老师,是教数学的。我想,我们都读中学了,怎么能让小学老师来教我们呢?他教得下来吗?我们班很多同学对此不满意。
记得刚开学的那天,全校进行清洁大扫除,除了扫教室,还要打扫清洁区,清理墙壁。同学们忙的热火朝天,我们的班主任却夹着个本子,这里走走,那里瞧瞧,指指点点,一副十分认真的样子。他指挥我们,看管我们,一刻也不离去。结果,其他班还没扫得一半,我们班就扫完了。
刚扫完地,他又马不停蹄叫我们排队,安排座位。没什么新鲜的,老规矩:矮的坐前面,高的坐后面,每桌都男女配搭。我个子不算高,被安排到中间位置。与我坐一桌的是一位来自乡下的女同学,叫韩玉梅,她个子矮,脸色发黄,穿着单薄,扎着黄毛小辫,话语不多,我心里极不乐意。
接着,刘老师宣布选举班干。他先让同学们提名推荐,由于同学们彼此不太熟悉,又有些胆怯,谁都不吭声,我也老实地坐着。但远处的李霞显然憋不住了,向我挤眉弄眼,比姿势,想要推荐我,我赶紧投去凶狠的目光,暗中伸出拳头,她怕的赶紧缩回头去。
过了一会,刘老师见没人提名,自觉没趣,便直接提名,不想一开头就提到我赵海的名字。不知怎的,同学们也像事先商量好似的,立即喝彩响应。结果我被高票当选。
班会结束后,刘老师叫我们当选的班干留下来,分配管理任务。这次他不再让大家讨论推荐,他直接提名我当班长,他说我以前在小学当过班长,有经验,还说他认识我的爸爸,我爸爸是个南下干部。我有些懵了,他怎么知道我的?他又怎么知道我爸爸的?傍边的张宇航说:“这个老师厉害得很,早就注意到了,谁叫你一进校就那么积极哩。他不但认得你,连我们这些不爱说话的人他都晓得。”哎,看来刘老师是个很精明强干的人啊。
最后,刘老师宣布班干选举结果。班长:赵海。副班长:王彩英。学习委员:张宇航。体育委员:陈勇。文艺委员:王常乐。劳动委员:黄松林。
我知道,当班长不是好事情。事多不说,管不下来,老师说你没能力,管下来了,会得罪同学,遭到打击报复。我急忙对刘老师说:“刘老师,我当不了班长,你选别个吧。”但他摆摆手:“你行,你可以的。我们大家都支持你。”他不容我推辞。说完,就宣布散会,拿起本子,头也不回地走了。
于是,我又懵懵懂懂地当上了班长。我想,刘老师为什么会相中我呢?班上成绩好的那么多,个子高的也不少。而且,据说班上还有几个同学在小学也当过班干哩。
最后我推不脱,看来只好当一段时间再说了。
我们班共有三十八位同学,三分之二来自城里,三分之一来自乡下。由于时代的影响,一个班往往有几个学龄段的学生。虽然才进入中学,但有些同学已长得和老师一般高大了。当时进入中学的学生是按片区划分的,县城东区的学生被划到城东中学就读。我家住在dc区,因此,读城东中学的学生很多我都认识,有成绩好的,有成绩差的,而且还有几个调皮鬼,据说他们也来城东中学读书了,有的还分到我们班。
想到这些,我心里不觉有点发怵,刘老师见我担心的样子,拍着我肩膀说“不怕,大胆管,谁不服,你叫他来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