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教育学5(1 / 2)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
1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形
2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来实现的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发现理论
1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学习法:发现学习
(三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
1学习的分类:
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从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上: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2有意学习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核心: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知识观
(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知识并不能精准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的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2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过程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3学习的情境性: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3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
4教学观
(1由于知识的动态性和相对性以及学习的建构过程,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
(2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鉴别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处理信息的工具以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以及解决问题的活动
(3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思路,如情境教学、支架式教学以及合作学习等,这些教学模式对数学、科学和语言等领域的教学时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被称为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需要
5求知需要
6审美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底部的1234属于缺失需要,567属于成长需要。
(二罗杰斯的需要层次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包括四个要素: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学习是渗透性的,他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发生变化;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拓展知识,人本主义理论下的典型教育模式
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谈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
一、动机
(一动机的含义
(二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成分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
(一学习需要和内驱力
(二学习期待与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类型
(一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二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社会和集体
(三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四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要求了解、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属于内部动机,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家长、教师等的赞许或者认可而表现出把学习作为一种需要
(五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的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在活动中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和辅助性动机(在活动中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
四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
(二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
(三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从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可得:
1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越低,最佳动机水平越高
2最佳动机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动机不足或者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率
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呈倒u型曲线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是,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的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的时候,应该尽量使学生击中注意力;在学习较复杂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的时候,要尽量心平气和的耐心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需要层次理论,看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物阿特金森和麦克利兰
四、成败归因理论
(1成败归因理论的内涵: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人们会把成败归结为不同的原因,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变化,从而影响今后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桂英,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2成败归因理论的教育启示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确实重要的,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老师的辅导和帮助。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当中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韦纳发现,在师生交互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的归因,并非完全以其考试分数的高低为基础,而是受教师对他成绩表现所做出的反馈的影响。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和先行因素的影响。他认为影响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三点:
1学习成功或失败的经验,成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
2替代性经验
3言语说服
4情绪唤醒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影响活动的选择;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活动时的情绪;影响完成学习任务。
拓展知识:习得性无助也叫无助感的表现有降低学习动机;认知出现障碍;情绪失调。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不正确的归因
习得性无助的教育措施:改变家长和教师的评价观念,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自我概念;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一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需要与目标结构;成熟与年龄特点;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二外部条件:家庭环境和社会舆论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长生
2总是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获得成功的归因观
三、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三充分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启动奖惩好归因:启(启发式教学动(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奖惩(妥善进行奖惩好归因(指导归因
第一节学习迁移的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也叫训练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者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
二、学习迁移的类型
(一根据迁移的性质和结果,可分为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作用和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阻碍作用。
(二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可分为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和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三根据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的难度复杂度在同一水平和垂直迁移(纵向迁移,先前学习和后继学习的难度复杂度水平不一样
(四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普遍迁移,原理原则的具体应用和具体迁移(特殊迁移,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动到另一学习中
三、学习迁移的作用
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和品德形成的关键
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节学习迁移和教学
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因素或者相似性:共同因素是学习迁移产生的客观必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二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三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四学习的定势和态度:定势指的是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定势有促进和阻碍的影响
(五认知结构的特点
(六学习策略的水平
(七智力和能力
(八教师的指导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一精选教材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四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一节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含义:知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产生的,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表征。
二、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的巩固、知识的提取
(一知识的获得,包括直观和概括。
1知识直观
(1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2知识概括
(1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2如何有效的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并能正确运用变式(用不同的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二知识的保持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
2深度加工材料
3教会学生有效运用记忆术
4教会学生进行组块化编码
5引导学生进行适当过度学习
6组织学生合理进行复习
(三知识的提取
第二节技能的学习
一、操作技能
(一操作技能的含义及特点: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模式,特征有动作对象的物质性、动作进行的外显性、动作结构的开展性
(二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1反馈的类型:内部反馈,外部反馈
(2影响反馈的因素:反馈的内容,反馈的频率;反馈的方式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二、心智技能
(一心智技能的含义和特点
(二心智技能培养的要求(方法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教师利用示范和讲解,并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只是影响技能的形成
4注重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取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总和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关于学习策略的结构,人们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迈克尔(麦基奇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其中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动机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节认知策略
一、复述策略:在工作记忆中为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复述的过程,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一排除相互干扰
(二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三利用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四多种感官参与
(五采用多种复习形式
(六适当的过度学习
(七画线
二、精加工策略: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深层加工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编歌诀、谐音联想法
(二做笔记
(三提问
(四生成性学习
(五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三、组织策略
(一归属策略
(二纲要策略
第三节元认知策略
一、元认知:代表人物弗拉维尔
二、元认知策略: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以及控制的策略,有以下几种:
(一计划策略
(二监控策略
(三调节策略
三、元认知策略的培养
(一元认知策略的获得、
(二元认知训练的方法
(三具体培养方式
1提高学生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
2丰富学生关于元认知的知识和体验
3加强对学生元认知操作的指导
4给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反馈条件
5注重引导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调控
第四节资源管理策略
学生时间管理
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二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三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第五节学习策略的训练与教学
一、学习策略训练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内化性原则
(三特定性原则
(四生成性原则
(五有效监控原则
(六个人效能感原则
煮花生特见效—煮(主体性花(内化性生(生成性特(特定性见(有效监控效(个人效能感
二、学习策略的教学
(一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训练
(二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三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第一节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问题解决概述
(一问题的成分:由初始状态、目标状态、存在限制或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