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王三义敲响中国“开放集邮市场”最早的钟声》(1 / 1)
集邮轶闻
81、《王三义敲响中国“开放集邮市场”最早的钟声》
作者:顾雪林
1985年,首都新闻出版界集邮联合会在北京成立。当时,我们这些来自北京各大媒体和出版社的集邮爱好者在一起研讨集邮问题时,都非常关心中国集邮者自由交换邮票的问题,进而关心中国集邮市场的开放问题。
在这一年的1月16日,《光明日报》在三版头条发表了王三义的文章《改革集邮管理体制开放集邮市场》。一石激起千层浪!开放集邮市场,一下子成了媒体和整个社会的强烈呼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三义敲响了中国“开放集邮市场”最早的钟声!
在北京,王三义的文章直接催生了月坛邮市、东单邮市和前门邮市的诞生。使集邮者自发交换邮票的街头小摊,能堂而皇之的进入邮市,不但可以以票换票,还可以以钱换票,以票换钱。在邮市上,邮票从有价邮资凭证,真正变成了可以货币交换的“商品”;在邮市上,人们不必东躲西藏,不必担心有人查抄;在邮市上,邮票经过货币的买卖,有了自己的市场价格。王三义在他的文章中提到的:“邮票和集邮品的流通渠道问题、交换问题、买卖问题等等”,在邮市中一一得到解决。随后,上海等全国各地的邮市也陆续诞生。
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起起伏伏,全国各地邮市发展很不平衡,有些邮市在红火之后面临搬迁,有些邮市被以各种理由强迫关闭。但邮市的星星之火,还是逐渐在全国燎原。如今,网络邮市更是异军突起,火遍中国。
王三义文章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邮票市场,冲破了中国集邮者思想中“切莫去居奇,赚钱代欣赏”的思想沉疴,让邮票和集邮品在市场的沉淀中,在交换和买卖中体现出自己的市场价值。
王三义文章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邮票市场,让集邮者可以理直气壮的谈论“邮票值多少钱”。
王三义文章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过邮票市场,让人们真切认识到,邮票可以脱离邮政,进入市场,成为商品,有了价值,产生了利润。
今天,我们重读王三义的文章,依然有拍案叫绝之感。
我感触最深的是,王三义的文章不因循守旧,敢于实事求是,面对新情况,提出自己的新观点。王三义的文章敢于说实话,敢讲自己的真知灼见,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邮发展到今天,邮市发展到今天,面对集邮的未来,我们依然要有王三义的精神,敢于实事求是,敢于讲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传递信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写信、通信的形式日渐衰竭。人们不禁要问,信件的邮资凭证邮票难道会永久发行下去吗?答案应当是否定的。
一旦邮票不再发行,现有邮票全部退出通信邮资领域,那么,邮票的未来是什么?邮票应当会全部进入收藏领域,和青铜器、古代瓷器、古画等一起,在收藏市场上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邮票将会成为收藏市场上的新军,成为收藏市场上最大的一批收藏品,而永久地发挥其文化作用。
在将来,收藏市场上的邮票研究,也许会出现很多新的领域,如研究邮票的真伪;研究每套邮票的发行量及每枚邮票的发行量;研究邮票在网络上买卖和在邮市中买卖的异同;研究邮票拍卖的形式。
在将来,邮票拍卖也许和集邮展览同领风骚,邮票价格和集邮知识交相辉映。年轻一代的集邮者,一定会在集邮上有更新的玩法,一定会在集邮上有更新的创意。
老一代的集邮者和年轻一代的集邮者将承上启下,互相促进,你超我赶,比翼齐飞!
我认为,王三义在31年前引起的集邮市场舆论冲击波,不会成为绝响,一定会继续发酵,成为未来集邮者们的精神营养!
((《中国集邮报》216年1月11日八版刊载《中国集邮报》刊登时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