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五章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4000)(1 / 2)
不谋而合!
左慈的这番话完全说到了吴良的心坎里。
他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只不过其中的某一部分细节吴良想的更深一些,甚至有些细节还有机会进行考证。
如果这一切果真皆是“鲧”定下的计划。
那么“鲧”除了接近“丹朱”得到了“尸解法”之外,一定暗中安排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笼络“四岳”。
虽然不知道“鲧”究竟用了什么手段来笼络“四岳”,但“四岳”定是受到了“鲧”的掣肘,否则“四岳”完全没有理由在“鲧”治水失败并成为罪臣之后依旧一同推荐他的儿子大禹。
而若是大禹没有受到举荐继续治水,那么后续的计划便全都无法实施,因此此事对于“鲧”来说定是重中之重;
第二件事则是联姻“涂山氏”。
正是“涂山女娇”出生的“涂山氏”,这其实有一件很值得深究的事情,因为据史书记载,大禹与“涂山女娇”的婚姻那是入赘。
大禹为何要入赘“涂山女娇”?
因为当时以“鲧”为首的有崇氏部落已经受到了毁灭性的镇压,大禹虽未必成了孤家寡人,但也早已没有了“鲧”当年的地位与声望。
而当时的“涂山氏”却是东夷诸多部落中极少数没有以舜帝为尊的强大部落。
这种情况下大禹要迎娶“涂山女娇”,甚至可能无法给“涂山女娇”提供丰衣足食的安稳生活,因此只能选择入赘。
但若是站在“涂山氏”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
面对这样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穷小子,并且还是遭人唾弃的罪臣之后,“涂山氏”为何要选择接受呢,难道就只是因为“女大不中留”么?
何况后来大禹担任司空治水的时候,“涂山氏”还给了他不少的支持。
再加上甚至大禹继位建立夏朝的时候,还特意在涂山举行了著名的“涂山之会”,可谓给足了涂山氏面子,令涂山氏风头一时无两。
在这件事中。
“涂山氏”远见实在过人。
就好像他们一早就知道大禹拥有治水的能力,一早就知道大禹将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般。
如果“涂山氏”身为狐族拥有未卜先知的本事,这件事自然能够解释的通。
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却甘愿将整个部落的族运寄托在大禹这个罪臣之后的穷小子身上,这就很有问题了……
不过这个问题倒还有考证的机会。
回头可以向甄宓打探一下,只需了解过这段婚姻的始末,“涂山氏”的长辈在这段婚姻只中起了什么作用,便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确切的结论……
……
除此之外。
吴良认为“丹朱”的这段自述式的记载可能还漏掉了最精彩的一部分。
史载尧帝将天子之位禅让给舜帝之后,又过了多年方才去世,而在尧帝去世之后,“丹朱”曾短暂夺回了地位,逼的舜帝不得不避到了南河之南,也就是当年舜帝命禅位之后的尧帝前去养老的地方。
结果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帝,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帝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帝,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最终舜帝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重新登上了天子之位。
这段史料便很值得推敲。
毫无疑问,这些事情一定是发生在这处地下秘境修建完成之后,算是后话。
即是说甲骨文献上的丹朱自述虽极有可能是他的绝笔,但他却并未在这时候便销声匿迹,之后还翻起了巨大的风浪,甚至到了差点赶走舜帝、改朝换代的地步。
结合甲骨文献最后提到的“尸解法”,与石床边上那具疑似丹朱的尸首。
便不得不叫人怀疑,丹朱是不是在施展了“尸解法”之后,利用自己那不吃不喝亦可以不死不灭的分身继续做了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直到生机的尽头。
可这间石室中又留下了“鲧”的木杖与另外一具尸首。
并且甄宓可以证实“鲧”的木杖亦是留下了“尸解法”的痕迹,并且还有一个同样气息的人曾鼎力协助大禹治水。
那么吴良便亦有理由推测。
另外一具尸首可能便是“鲧”的尸首。
他可能并未在丹朱施展了“尸解法”之后便夺取此法,而是协助“丹朱”闹腾了一番削弱了舜帝的势力之后,直到“丹朱”大势已去,才再次进去这处秘境夺去此法。
甚至有可能“鲧”原本的计划其实并不包括“丹朱”失败。
毕竟“鲧”很有可能早就知道被丹朱藏于此处的“尸解法”,因此在“丹朱”施展了“尸解法”之后,他只需掌握“丹朱”的假托遗世之物便可令“丹朱”为自己所用。
可惜“丹朱”最终失败了。
而舜帝也将此事迁怒到了“鲧”的身上,因此面对其他三凶的时候只是驱逐流放,独独对待“鲧”却要殛死。
而“鲧”扶持“丹朱”上位计划失败。
于是只得退而求其次,选择假死来躲避灾祸,又立刻来到这处秘境毁掉了“丹朱”的假托遗世之物,自己施展“尸解法”苟且偷生的同时,也将自己的野心寄托到了儿子大禹身上。
也是因为“鲧”损坏“丹朱”的假托遗世之物事出突然。
以至于“丹朱”的分身还未来得及返回这处秘境便魂飞魄散,因此自然也没有机会去补充记录后来的事情。
所以才漏掉了后来“丹朱”正式与舜帝争夺帝位的精彩部分……
另外还有一件有趣的事。
大禹其实也并非是顺顺利利的接受了舜帝的禅让,又或者说舜帝其实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将天子之位交给了大禹。
因为与舜帝继位时的情况一样。
大禹继位之后不久,舜帝的儿子商均亦是不知用何手段重新夺回了帝位,而天下诸侯又是如同对待“丹朱”一般,弃之而拥护大禹,最终的胜利者又变成了大禹。
甚至到了大禹退位的时候。
也是同样的剧本,帝位先是落入一个叫做“伯益”的人手中,而后大禹与涂山女娇所生的儿子“启”又发动政变夺去了帝位。
不过与“丹朱”和“商均”不同的是。
“启”最终坐稳了帝位,正式完成了从“公天下”向“家天下”的历史性转变。
所以。
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
哪里有什么和平禅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