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瑯琊学院(1 / 2)
郑玄和蔡邕,他们到开阳城后,第一时间就先到了正在修建的瑯琊学院中去察看情况。
他们两人是朋友,又都是致力于学问研究的当代大儒,同样是学富五车的两人,这一见面自然就有很多共同话题。
所以,连刘容这个开阳城的主人他们都先放在一旁,不怎么理会。
瑯琊学院并不在开阳城内。
开阳城,大约是位于后世临沂一带,是一个徐州、青州、兖州、豫州四州交界之地。
而本城地理位置,虽然北面、西面都是山岭,但其实是地处平原,尤其是由此地往南,一路到达江南东吴地区,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开阳城其实就是后世所说的华东平原的北部地区,泰山山脉南部余脉山外平原。
当然,虽然开阳城一带已经没有太多高山山岭,但是河流湖泊却是挺多的,在这古时代,河流也是天然屏障,并非真的完全无险可守。
开阳城便是在浚河、沂河等数条支流汇流之处。在沂河西岸。
就战略位置来说,有敌自北面来犯开阳城的话,那必须渡河才可以威胁得到开阳城。当初王度、张闿所率的黄巾贼兵,就是悄悄的渡河过来偷袭了开阳城。但后来携带财货撤走时,是沿着浚河往西北方向到达泰山郡的费县一带行走,这一带,也有沿河平原一路到达泰山郡城,如此就不需要渡河就可返回泰山山区。
现在,瑯琊学院,就修建在开阳城北面的数条沂河支流的交汇之处的河边上。离城约有四、五里之遥。
之所以选在这里,是颜斐所选,他认为,学府应为清静之地,如果建在城内,占地是一方面,主要是太过热闹喧哗,不利于学子静心学问。
那儿,有几个连绵小山坡,竹林清幽,外有众多河流交汇,有静有动,的确更适宜学子静心养性、潜心求学。
另外,黄忠练军的大营,也是在那附近,就在那几个小山坡的西北面。
如此,学子晨练时可跟军营士兵一起训练,平时往回城池,也可作往来锻练之途。
如果平时有什么危险的话,军营就在旁,可随时照应。
所以,就选了那儿修建了瑯琊学院。
为了方便往来,还沿着沂河河岸修建了一条河堤观景行道。当然,这正在建,还没有完全修建好,计划铺设上青砖或石板,这样,沿河也可作为一道风景景观线。
瑯琊学院如今已经修建好了一部份学舍。随郑玄来的那些弟子,暂时被安排到了那些学舍当中居住。
学院有了,学子也有了,事实上一些夫子也有的。开阳城内,原本就有私塾,有一些教人识字的先生。且一个城池,读书人还是有不少的,早前,那些读书人其实都被临时征召进了开阳城的官府中帮忙办事。现在,也可抽取一部份有学识的读书人去担任先生。
郑玄和蔡邕现在回城来见刘容,其实就是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快些开府开业了。
没想,这见到了刘容,发现了刘容另外的一些才华,便逮住了刘容就一通称赞。
这反倒让刘容觉得有些不太好意思。
刘容所做的这些,其实一般的穿越者都可以做得到,只要他们如自己一样,可以掌握了一城一地之后,手上拥有一定的实力、人才之后,都可以开展同样的发展计划。
而关于瑯琊学院正式开学的问题,刘容另外有考虑的。
这个刘容也并不是太着急,因为瑯琊学院办起来后,要教学子们学些什么?如何教?教多久?启蒙小学院部、中学院部、大学院部,这些也得要分清楚,每一个附段学子需要学习多长时间等等。这些都需要刘容考虑好,因为刘容不可能照搬后世的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又三年这样的制度,刘容得要根据这时代特性来制定一个教学的方向以及编定一些教材。
还有,随郑玄来的那些学子,他们其实大多都是成年人了,年纪小的,其实都已经有了十二三岁上下,年纪大的,都到了二十岁上下。这些郑玄带来的学子,他们无论年龄大小,其实都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识,起码都识字懂墨,不用再进行启蒙教学了。
刘容认为,那些年纪大的,还继续学习那些四书五经这些的,其实就是在浪费光阴,二十岁上下的学子,是成年人了,他们应该开始做事了,而不是继续学习那些东西。
刘容现在,其实是想让郑玄、蔡邕先成立一个中、大学学院部,针对跟着郑玄来的那些学子进行一定的专业性的教导,然后再正式推出一个科考考试制度。只要考试考核合格,那就让他们毕业,开始出来为自己做事了。
但因为这时代性的问题,刘容却不可以直接推行一些东西。
比如直接抛弃四书五经直接上专业课,这是不行的。如此的话,估计郑玄、蔡邕他们肯定就不干了。
对于他们来说,四书五经这些就是一个读书人必学的基础,是读书人重点学习的书籍,在这个时代,四书五经几等于是传统教科书。
刘容敢废学这些,他们肯定就会跟刘容急。
所以,刘容得要慢慢来改变。
刘容制定的计划当中,把这当世的读书人传统所学的那些四书五经这些,全都划归为语文科,这当中自然也包括了诗词歌赋、春秋、史记等等。
这些在名义上是必学的知识。表面上,刘容似把这些作为重中之重,上学子们必学的书籍科目。
但实际上,刘容开拓语文科,增设一些科目让学子选学。如,天文、法律、农学、医学、政治、外交等等。这样,就可以让学子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所学习的专业。这样,也可以让郑玄、蔡邕等人觉得只是把一些学问细分出来了,并不会影响学子们对四书五经的学习。如此一来,刘容对这大汉的一些教学改革就能在润物悄无声当中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