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你和李(2 / 2)
“班长,这是……”
班长曹长霞笑了笑,朝着我说道,
“很遗憾吧?没听过吧?这首诗?”
我连忙点头,脑海里搜索着,可就是搜不到有关的信息,
“嗯,确实没有。难道说,这是你跟李……”
“嗯,囔囔,有件事我没告诉你,为了李长安,我做了绝育手术。”
“啊?!这……”
我捂着嘴巴,满脸不可思议,
班长难道……
“说来也是无奈,如果不是没能自己约束,可能我们之间,早就已经结婚了吧。”
自己约束,而不是自我约束,我大概,读懂了一些什么……
“班长,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
“囔囔,若是能过去,我早就过去了……”
“这些年虽然不是太恨他,但是每每想起,都觉得挺难受的。”
是啊,一个女人,爱了一个男人九年,这九年的时光,哪怕是再平凡,也是青春。
如果说,曹长霞没有遇到李长安,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故事。
可老天爷让他们相遇,也让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相爱,最后虽然没有结果,但是遗憾和回忆,还是拥有的……
古人云:“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
身陷于事,但生事的却是心。
若要人生中的烦恼少一些,明心见性自然是少不了的。
明代文人范立本在前人的经验基础上,编写了一本《明心宝鉴》。
这本书不仅是明代儿童的蒙学教材,也是当时最流行的通俗读物,是中国历史上译介到西方的第一本古籍。
全书虽然只有短短六七百字,但譬喻简洁易懂,道理深入浅出,如拨云见日般,引人明心见性。
人生纷扰,但心可清明。
遇事缓一缓,说话停一停,人情淡一淡,放下肩上包袱,破去心中业障,才能行稳致远。
《明心宝鉴》中说:“小家做事慌张,大家做事寻常。”
大气的人家把做事看得很平常,小气的人家做起事来则慌里慌张。
做事需沉得住气,不顺的时候,缓一缓、放一放,事情反而能得到圆满解决!
曾国藩说:“凡遇事需安祥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快节奏的生活下,我们做事很容易操之过急,殊不知,欲速则不达,好事要多磨。
遇事要缓,不是行动缓慢,而是懂得先找到问题症结,思考应对之策后再着手处理。
《明心宝鉴》有言:“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以此劝人说话时要懂得保留。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少一些话,就少一些麻烦。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
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擒杀,刘备举倾国之兵伐吴,为关羽报仇。
在伐吴的过程中,关羽的儿子关兴、张飞的儿子张苞两位小将屡立战功,刘备见后生可畏,
便说:“以前同我并肩作战的将领,都年迈无用了,只有二位侄儿骁勇善战,我还用担心孙权吗!”
刘备这句话,虽然是随口一说,却让人非常不舒服,尤其是老将黄忠。
黄忠年纪虽大,却勇猛非凡,而刘备说这话,分明是看不起他这位老将。因此,黄忠想斩将立功,证明自己不是老迈无用。
结果黄忠由于着急立功,中了敌军埋伏,中箭受伤,奄奄一息,当夜便死于军营之中。
刘备得知黄忠的死讯,后悔不已,只能独自哀叹:“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周易》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简单来说就是,有福气的人话很少,而浮躁的人话一向很多。
言多必语失,语多必伤人。不该说的话,就不要去说;该说的话,要谨慎去说。
万般不及僧无事,共水将山过一生。
明心见性不为成佛,只为有朝度我。
不执着于外物,便有空闲去享受这生命的清欢!
佛说:“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
人生到头来,最难得的就是活个明白:
浮生若梦,每一步都是盲盒,
慢慢走,才能收获风景;
默默守,才能收获宁静;
淡淡交,才能收获长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