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突袭成功(1 / 2)
或许是看出了刘禅的为难,也或许是魏延也不想在此事上和诸葛亮、刘禅产生间隙,于是他退了一步主动开口说道:
“陛下,倘若我等依太傅之言行事,那弘农郡又该如何自处,须知弘农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扼守河洛平原和关中平原联系的交通要道,是长安防御外部威胁最重要的缓冲地带,倘若我等不重视弘农郡的发展,岂不是置关中的安危于不顾吗?。”
魏延的意思也很简单,将所有百姓都留在并州没问题,那战略位置重要的弘农郡怎么办,总不可能让它一直荒着吧。
“陛下,大将军所虑在理,但臣早有解决之法。”
诸葛亮轻轻一笑,仿佛早就料到魏延会让步一般,甚至连解决办法都已经想好了。
“还请爱卿速速道来!”
刘禅脸色一喜,如今僵局终于在魏延的让步下打破,看来有关弘农郡的问题很快会被解决。
“陛下,魏国此次西征出兵共二十八万,但臣通过战后统计的数据可知,曹军至少有三到五万人一直处于失踪状态,这部分人或许已经死在洪水之中,或许已经翻越山林返回家乡,更或许混入受灾百姓中意欲图谋不轨。
这也是臣为何要改变大将军原计划的原因,因为京畿之地关乎陛下和诸位大臣的安全,也关乎我大汉国祚的稳定,任何危险都要消灭在萌芽之中。
基于此,迁移到关中地区以及弘农郡等地的百姓,应该是忠于陛下,忠于大汉的。
因此,臣认为可以在荆州、益州等地遴选百姓来关中、弘农等地居住,或者直接奖励有功之臣关中或者弘农郡的土地,让他们举家搬迁到关中生活。
如此不但能解决关中因战火导致人烟稀少的问题,还能让将士们时刻感受到陛下的恩德,此乃两全其美矣!。”
诸葛亮的意思很简单,原弘农郡百姓是不可能回迁的,不管是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考量都是如此,但他们可以灵活变通直接在刘备崛起的荆州,以及季汉发展壮大的益州迁移百姓啊。
要知道当季汉定都长安后,受制于相对闭塞的交通,以及大汉不断的向南,向西南方向扩充,可以预见未来成都的政治、经济、军事地位都会极速下降。所以,只要心中还有野心的人就一定会对移民关中感兴趣的。毕竟居住在天子脚下能获得的机会,可比居住在偏远山区的机会多。
只要这一政策实施,相信他们将不再为关中人烟稀少而烦恼,而是该考虑如何限制名额,毕竟关中地区就这么,恐怕很难同时供应几百万人生存。
至于给有功将士奖励土地这倒没啥可说的,随着东汉和魏国的逐渐落幕,季汉作为一个新的政权正走上历史舞台,而他们自然要先满足陪他们一路走来之人的利益诉求才行,而弘农郡、河东郡无疑就是最好的地方。
至于孤悬海外的澳洲、新几内亚岛,以及距离大汉本土有万里之遥的西域地区,相信那些地方在不久之后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而且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爱卿此言大善呐!,不知大将军如何看待。”
刘禅一脸高兴的说道,因为诸葛亮不仅解决了当前矛盾,还将未来如何封赏有功之臣的方案给敲定了。
毕竟只要将这些骄兵悍将放在渺无人烟的弘农郡,除了能有效减缓新老利益团体的利益冲突外,还能让朝廷将这些开国功臣的一举一动时刻掌握在手中,避免出现尾大不掉的局面,从而让刚安定的大汉再生波澜。
“如何补偿?”
“首先要将之前承诺的补偿条件譬如钱财、粮食、土地、房屋等由财政部、民部、户部、工部共同负责落实,并且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上浮至少五成,此乃利诱人心也。
其次表明经过黄河泛滥后,弘农郡内的农田已经遭到破坏,至少在未来三年无法进行耕种,或者粮食产量会出现断崖式下跌,同时还要表明控制住瘟疫只是暂时的,并不代表瘟疫不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爆发,此乃恐吓也。
最后,让教育部在并州增设童学、少学,以及专门从事矿产开发的职业学堂,然后向这些百姓表示学堂是专门为并州百姓开设的,只要他们愿意留在并州生活,二代之内的子女可享受免费教育,以此来改变家族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同时,地方府衙应该多多接触百姓,及时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甚至在需要的时候为他们解决工作问题,以此来增加他们对并州的认同感。
相信在多种措施之下,百姓们很快就会忘记曾经带给他们沉痛灾难的弘农郡,从而在并州开始新的生活。”
先利诱,再恐吓,最后用教育来一锤定音,这三板斧下去别说受灾的灾民了,就算关中或者相对富庶地区的百姓都会心动,因为教育的费用真的很高,有很多人一辈子都接触不到。
其实诸葛亮根本用不着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因为以现在季汉横扫天下的实力,就算强行将百姓们留在并州,他们除了闷头接受外也不敢有反对意见。
但奈何黄河大堤是魏延亲手掘开的,所以他对这些百姓是抱有很深的愧疚之心,要不是为了让魏延的心里好受些,他闲得慌才会考虑这些,直接丢给费祎和董允处理不香么。
“哎,就依太傅之言吧~。”
魏延也不是固执之人,诸葛亮都说到这种地步了他自然不会不识好歹,而且他很早就知道诸葛亮的选择才是对的,只不过他一直过不去心里这道坎罢了。
“好,就依太傅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