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拜师出家(1 / 1)
在人生谷底打转的朱元璋和村民们一样,为了活命,吃草根树皮,父母大哥去世,二哥出去讨饭,三哥被别人招了上门女婿,两个姐姐出嫁了,嫁的也都是穷人,人丁兴旺的大家庭就剩下老六朱元璋一个人了,备受家人疼爱的朱元璋只能靠自己活下去,没有富亲戚投奔,小伙伴们汤和、徐达也都出门逃荒找活路去了,茫茫天下,举目四望,竟没有自己的存身之地,有时到父母墓前走下,不禁悲上心头,父母音容宛在,自己出路在哪里?活着怎么那么难呢?
小时候朱元璋跟着蒙馆老师上过几个月学,认得几百个字,因为贪玩,有时要干农活,不曾好好读书,做不得文墨勾当,当不得衙门里的写手,也写不得书信文契,俗话说“穷学文富学武”,想靠卖文为生是不可能了,武自己还没机会学。“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朱元璋想卖文武艺,都没本钱,晚上想想人生有千条路,早上起来发现无路可走,这很打击人。朱元璋想来想去,六亲皆断,无人投靠,举目四望,无路可走。
一天,隔壁汪大娘来看望朱元璋,见朱元璋面黄肌瘦躺在床上,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很是心疼,本该生龙活虎的精壮小伙被饥饿折磨地不成样子,汪大娘劝告朱元璋:“你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最后非要饿死不可,还记得你父亲当年在皇觉寺许愿,让你给高彬法师当徒弟吗?到寺院当和尚,起码有口饭吃,不会饿死”,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朱元璋心想:是啊,去皇觉寺当和尚,一算是还愿,二能吃上饭,不至于像现在在家挨饿,欣然同意去皇觉寺当和尚。
原来朱元璋三岁时生了一场大病,脸色蜡黄,水米不进,呼吸都有些微弱了,父亲朱世珍到皇觉寺拜佛许愿,拜见了高彬法师,高彬法师见朱元璋病情严重,亲自手敲木鱼彻夜念经祈福。对高彬法师,父亲朱世珍感激不尽,就许愿如果朱元璋病愈,平安长大以后来皇觉寺当高彬法师的徒弟,高彬法师含笑点了点头。高彬法师为朱元璋念经祈福结束后,见到父亲朱世珍身无分文,就拿出银子让给朱元璋看病抓药,父亲朱世珍跪地感谢救命之恩,再三感谢,拿钱找郎中看病,后来朱元璋病愈。
汪大娘丈夫在皇觉寺做杂役,汪大娘经常去皇觉寺找丈夫,也帮着寺院做些杂活,和高彬法师等一众和尚很熟悉。汪大娘准备了香烛,备了一份薄礼求见高彬法师。高彬法师记得当年朱世珍为儿子治病许愿舍身,要儿子以后为自己当徒弟的事,就答应了朱元璋在寺院当和尚。在封建社会,寺院往往是大地主,而且不用纳税,当发生饥荒时,寺院还是能吃上饭的。
朱元璋见高彬法师愿意收自己为徒弟,马上跪地拜谢,口称师父。朱元璋第一眼见到高彬法师,就心生好感,满怀感激。高彬法师慈眉善目,说话轻柔,轻易不开口,一开口就给人一种威严感、正义感;高彬法师不仅深通佛理,还精通武术,深受寺院和尚们、善男信女们信赖。寺院里的和尚见高彬法师发话收朱元璋为徒弟,无人敢于表示反对,就这样朱元璋皇觉寺出家了。
高彬法师初见朱元璋,感觉朱元璋躯干魁伟,黑黑的脸,下巴比上腭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一块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样子虽看着叫人不喜欢,却很匀称,威严而沉着,让人有信赖感,相由心生,朱元璋饿得瘦弱,但是目光坚毅,有神有光。再聊起话来,虽然谈的都是家长里短,却明显感觉朱元璋生于田野,长于田野,性格拙朴,是个厚道实在的仁义后生。
高彬法师对朱元璋进行剃度,就是剃光头发,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僧人要受三次戒,第一次是沙弥戒;第二次是比丘戒;第三次是菩萨戒,合成“三坛传戒”,朱元璋初次出家就受了沙弥戒,从此朱元璋就成了皇觉寺的小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