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县学借读(1 / 2)
县学座落在县衙附近,近邻礼房,离周围都是一座座民居,有闹中取静,考验学生定力的意思。
院内影壁处的迎春花架上已经有含苞的花蕾。
道路两边果木成排,有林川认识的桃、李、杏,也有不认识的一些果木,枝桠上刚刚冒出些星星点点的绿芽。
再过一个月左右,有嫩绿的树木,有桃花、杏花、李花争相开放之时,美景肯定引人入胜。
县学的建筑面积没有林川想象中前世的学校大,不过也有三进院落。
第一进是童生们和借读学子们住宿和学习的地方。
第二进是教谕、训导、学正、教授办公的地点。
第三进才是正规学子,秀才们学习和住宿的地方。
林川他们六兄弟昨日没有去过笫三进,去的是第二进。
今日,除林达外的五只在第一进就停下了。
林川、林潭五人目送林达走向第三进,眼睛里满满的羡慕。
“走吧,咱们以后也会去第三进的!”林川拍拍林潭的肩,斗志昂扬。
训导出来了,他相当于后世大学里管理学生的辅导员。
李训导查看过他们五人的临时学生证后,将人带到教室,说了一下县学的规章制度便离开了。
一间教室三十个座位,好多位置都空着的,第一排和最后一排都是完全没有人坐。
林川和林潭选择了第一排中间相邻的两张书桌。
等于在教授的眼皮下上学,不可能打白。
这对自律性差点的林潭是一个很好的督促。
林海、林江、林逑都已经是牛高马大的青年了,他们仨选择坐在最后一排。
林川刚将书本和笔墨纸砚从书箱内拿出来摆放好,身后的同学就声音开始了轻快地问话交流。
“嗨,你们也是借读生,真的太好了!我叫王荣,你们俩叫什么名字?是两兄弟吗?”
林川扭身回头,看着脸庞白净圆润的王荣笑道:“王同学好!我叫林川。”
“我叫林潭!”林潭指着自己介绍完,又指指林川和最后一排的林海三人,得意洋洋地笑道:“我们在这里的是五兄弟。”
林川又说相声似的接话,“再加第三进秀才院还有一个兄长,我们在这里的是六兄弟!”
“哇~你们的娘亲好能生!”王荣惊叹,其他三个听到此话的同学都是一副惊讶状。
“嘿嘿~”林潭得意一笑,根本没有理解对方的话意。
林川只能解释,“我们六个是堂兄弟,三对三的父亲是亲兄弟。两个娘亲生的。”
“哦~”王荣恍然大悟,又称赞一句,“那也了不起。我娘就只生了我一个。”
“养好了,一个顶十个。”林川不禁恭维了一句。
其实也不算恭维,他的心里确实是这么想的。
后世的计划生育,多少人只有一个孩子。日子不照样幸福美满!
“谢谢啊!”王荣欢喜的道:“我爹娘常常感叹孩子太少了。”
林川点头,“大人都这样,孩子再多也不嫌多!我觉得一个孩子顶好!”
“知己呀!”王荣夸张的高声长叹,然后对林川和林潭提议道:“咱们仨结拜吧?”
“呵呵~”林川失笑,又回头看着他问:“你是不是偷看了大人的话本子《三国演义》?”
“你怎知道的?”王荣惊讶的瞪大了眼睛,稀奇地看着林川。
林潭也停下了背书,扭头看过去,想听听林川的解释。
“呵呵!”林川背对着王荣摇摇头,继续研墨:“动辙就嚷着与人结拜的小伙子,必定是看了《三国演义》的缘故。
特别羡慕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是不是?
特别想那么豪迈的说一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是不是?”
不然,大家不知根知底,又不了解脾性,也不是如刘、关、张三兄弟生在了汉末乱世,要创业、打天下,怎么会初次相逢,话没多说几句就要结拜呢?
古人讲信义,结拜一事可不是开玩笑的。若是结拜了,等于与亲兄弟也不差什么了。
“嘿嘿~”王荣挠挠前额,尴尬一笑。
周围零星的几个同学听了也抿嘴偷笑。
林川前世看了《三国演义》、《隋唐英雄传》和《水浒传》,仔细分析了一下这些话本内容…
往往多结拜兄弟的,都是因为生在了世道不好的乱世,彼此抱团取暖或者整合力量求生、创业。
而且大家的日子过得艰难,家里的兄弟又少,就只能寻求外援。
林川研好墨,凝神提笔之前,微微一笑,心想,自己已经有了那么多的兄弟堂兄弟,何必与他人结拜,增加一层负担。
坐在一起成为了同学,已经是难得的缘分,若是脾性相投,大家可以做好朋友,若是合不来,彼此就当是人生旅途中的过客。
王荣也只是兴之而来,未多加考虑才有此一提,被林川岔开了话题以后,回神过来,也觉不妥。
大家彼此心照不宣,揭过此节不再多言,而是低头,各自认真学习,或背书或写字。
时间流逝,随着一声钟响,晨读课结束。
林川开始向后排的王荣打听县学的事情。
“我们县的秀才根本不多,听我爹说只有十二个,想继续考举人的更少,只有八个。”
后排另一个同学接话,“如果秀才以后想考举人的话,每年都要定时回来县学一次…
需要通过学官的监督考核,通过了科考选拔才行,并不是每个秀才都有资格直接参加秋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