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了解科举(2 / 2)
在昨晚仔细问过大伯后,林川才知道在古代,要考科举,究竟需要背诵多少本书。
如果按照书香门等,以读书考科举、进而入仕的世家士族来说,读书是一件按部就班的事情。
三、四岁开始启蒙识字,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篱翁对韵》五本启蒙书。
五本启蒙书读完,识字率也差不多了,则开始读《孝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学习这几本书是对世界、世事人情伦理的基本认识。而且这四书一经又被人称之为小五经。
如何学习,对于古今的学子来讲都差不多。每天早晨先温习旧知识,能背诵理解串讲则过关。
过关后则学习新知识。一本学完接下一本。
世家士族一般要求孩子在七八岁时就要过小五经关。
过了小五经关,跟着学习大五经,分别为《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春秋》,这五经内容更深奥、更难懂得,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这也就是古人今人常说的四书五经了。
等把这些书都读得差不多了,学子的年龄大概就是十五六岁,可以试着去考考童生试。
林川知道,前世的明清时代,秀才也是被称之为童生。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七十老童生之一说。
“所以说,想考上秀才,起码要把这十四本背完。”
昨晚当听完了大伯的科谱,林海、林江两兄弟是目瞪口呆。
他们俩虽说知道读书考科举的大概难度,毕竟在他们心目中无所不能的爹也才只考了个童生,还不是秀子级别的真童生。但不知道有这么难。
看着大伯叠在一起的那十四本书,他们兄弟俩差点打退堂鼓。
林川抽查完林潭的背诵,要求课间休息时,林海拉着林川问:“小川,你咋个背的那么快?快教教大哥。”
“还要教教我,我也想跟你背的一样快。”林江跟着加入进来求方法密籍。
林川想了想,将娘亲代笔写下来给林潭的学习时间表、计划表给他们兄弟俩看。
“你们按照我的这个计划表样子来读书,每天不偷懒,也可以背的快。我每天晚上睡时都是背着书入睡、早上醒后又马上复习背诵。
还有,你们读书时不要打白。不要嘴上念着书,脑子里想着玩。脑子跟嘴同步,嘴跟手指同步。
嘴上念到哪个字、哪句文章,手指跟着在书上指认。眼到嘴到手到,这样绝对记得快,背得快。”
“我明白了。”林海听了若有所思。同时心里有些羞愧。
他平常读书确实不够认真,嘴上念着经,脑子里却常常在想着哪片山上的野果熟了,担心别人抢先去摘了。
或者是想着哪块土里的花生、红薯没挖干净,啥时候拿小锄头去捡来当零嘴。
而林江同样读书不认真,总想着跟幺房的小枫、小杉去收拾肖家的那个二皮子。
“我以后认真读书,保证背书背的快。”林江信誓旦旦。
“是应该认真读书。认真读书肯定背的快。”林川点点头肯定林江的保证。
“我们家里大伯是个读书人,而我娘也识字,抄有书给我们读,已经很幸福。”
“是啊!”林海想起段兵看着他们的羡慕眼神,不由喃喃自语,“咱们有书读真的很幸福,别人都羡慕的很。”
“你们没听大伯说吗,他为了凑齐科举的书,凑了许多年。多辛苦啊!
前些年世道又乱,闹匪患,大伯害怕土匪打进屋、毁了书籍,都把它们认真包裹好了,偷偷埋在了山神庙的地下面。
这几年,官府剿匪几次,世道才太平一些。这些书才能光明正大的摆在家里的书架上。”
“是的。”林海点头,“爹说过许多次,书才是传家的宝物。可惜祖上当初被流放时,玄祖、叔祖他们一本书都没有能够带出来。”
后来族里的一些启蒙书,记得不全乎的经书,还是族里不甘心败落下去的叔祖们默写下来偷藏的。
虽然林家是戴罪之身不能参加科举,但各房有些心气的男子,始终还是在劳作之余,不放弃教导后辈孩子识字读书。
百年的光阴过去,林家也算是盼得了光明。
五年前,大房、二房有三人去参加了科举,一人得中秀才,一人得中童生。
虽然是小小的成绩,但是给了林氏一族无限希望。
说明过去的一切,真的是随着新朝的建立而一笔勾销了。
林川想着大伯昨晚谈起这些书和那些过往时的眼神,带着叹惜、骄傲和自豪。
大伯说他明年还会去参加八月初的院试,再去考一考秀才。
看他自信满满的神情,林川预感经过当了几年里甲的大伯,明年肯定能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