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争渡 第一百一十七章 陈辟引发的轰动(1 / 2)
大明的周王殿下竟也在天师的队伍中,这在信中根本没有提到啊,让宋国的官员们根本没有丝毫的准备,大明的周王朱梃就这样踏进了宋国的城池,礼法上也不合适吧。
难道,周王殿下你不应该事先通知一声吗?
朱梃的招摇出场,让宋国的官员纷纷揣测起他的目的了,为什么他会与天师同行。
看看周围,也没有随性的仪仗侍卫啊,这又是什么情况?
朱梃看着他们大惊小怪的表现,无趣的撇嘴,他本来也不想如此的,还是天师授意,告诉他恢复身份一路随行吧,他虽然不甚明白这么做有什么目的,可是隐隐还是感受到了庇护之意,也就照做了。
“免礼吧,本王欲返大明,借道你国,来的匆忙,故此没有及时通报你国,实属冒犯了,本王自会上书宋皇,澄清此事。”他虽散漫惯了,但毕竟是一国周王殿下,该有的礼数,还是要遵循的。
大明虽强,但也不能失了皇家威仪,不然传出去,大明就会被人指摘诟病了。
况且,当世三大帝国,虽然赵宋最弱,可也是最讲礼法之国,天下文豪名仕多出宋地,要是被那些人给传播出去,就算是强如唐国和大明,也要焦头烂额,百口莫辩。
就算朱梃也不敢仗着身份,在宋国随意。
尤记得当年,大明和唐起了摩擦,以宋国西疆为战场,打的不可开交,虽然后来大明败了,从此失去狭长领土,但是带给宋国西疆百姓的灾难也是空前的。
当时还是宋国宰相的富彦国,闻听此事,当殿愤然斥责两国使臣,痛斥他国的暴行,因为这件事,他以近七十岁的高龄,身裹宋国西疆百姓的血衣,洋洋洒洒在血衣上写下万言,持着一根竹杖,带着三五书生,出汴京,奔赴当世两大强国要说法。
性情之刚烈可见一斑了,初始唐皇李盛还不觉得有什么,根本没有把这个老头放在眼里,来就来了,随他去吧。
富彦国出汴京之时,只有三五书生,可是当他徒步快要到长安之时,那场面只能用一句可怕形容了,几乎唐国一大半世家豪族响应,文人举子更是因此罢考,来对抗李盛的态度。
眼见失态失控,没想到这个老头,竟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连强势如李盛最后都不得不妥协,亲自出城迎富彦国入长安,一副态度诚恳的接受富彦国的喝斥,还不能反驳。
李盛最后不仅赔偿了宋国,还曾感慨道:“富彦国真乃宋国之脊梁,良心也。”
大明先皇的做法也是和李盛如出一辙,同样发出感慨道:“富彦国此人在宋,可惜了一身傲骨铮铮,宋皇何德何能得此贤良忠勇敢为之臣辅佐啊。”
你说这样的国家,他虽弱,可却真招惹不起,一旦朱梃仗着身份在宋国招摇,那结果也是十分可怕的。
并且宋国也是一个十分有契约精神的国朝,他们的百业之所以发达,还是得益于他们的制度,就算是一个仆从,也是与主家签订契约给与身份相等的待遇,你若是苛待他们,仆从可以拿着契约去告官要求解约,并且会有相应的赔偿。
商业也是如此,这里走出去的货物,都是实实在在的,不用担心有任何的弄虚作假,因为契约精神。
在新皇登基后不久,在以前的基础上大力增强契约制,并且制出了一系列的惩治不法的律条,宋国的风气更是比从前更好了。
哪怕见多识广的陈辟和孙思哲,在进入宋国的一瞬,也有短暂的失神,哪怕这里仅仅是他们的边城,也堪比唐国和大明的中等城镇了,一个词,繁茂。
车来人往,叫卖声不绝,一派和谐,刘裳一度以为,这里是是前世华夏的集市,镇守傅宗翰和巡守大人,一众官员的引领下,刘裳众人踏入了宋国。
“天师此来宋国,我官家若是得知,定然会亲自出汴京以迎天师,不知天师可愿往汴京一行,让我宋国百姓也有机会瞻仰天师仙颜风采的时候啊。”
刘裳腹诽道,瞻仰?你当这是仪容了,不过他也不是太计较,毕竟,瞻仰一次,在古代,可不是如前世的解释。
“福生无量天尊,本座虽是路经贵国,可见你国百姓人人精神饱满,面带和熙,想来此地百姓过的十分舒适,本座不得不赞一句,大善。”
巡守和镇守两位闻言更是面带喜色,能得仙人认可,真是让人心情愉悦的事情,想来不久之后,这里的事情,就会传出去,他们的名字,也会被汴京的官家听到吧。
宋国的百姓纷纷对天师一行投来好奇的目光,尤其是大虫。
天师的传说,早已是天下皆知,宋国的百姓有些还是天师的信众呢。
正在他们想入非非的时候,在人群中,有一佩剑书生走到他们中间,拱手先是朝着天师行礼,而后又对着镇守巡守两位大人行礼,最后,才朗声道。
“陈辟,一别三年,可还记得莽盘山,盛某?”
一行人都是一怔,这个书生谁也,大大咧咧的就冒了出来。
刘裳好奇的看了看陈辟似笑非笑的,走向一旁,他看出来了,这是专门来找他这个弟子的,不是寻仇,就是论道,反正不是好事,他也不准备插手,只是在陈辟身边轻声吩咐道:“点到即止,不可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