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1 / 1)
家长们口口声声说做某件事是为孩子好,但他们真的调查研究过这些所谓的“好事”是不是好吗?他们只是以为这些事情会带来好的结果罢了。
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我们经常欺骗自己,还不愿意承认,被骗得津津有味。而且欺骗自己的行为不只是出现在家庭里,这种情景几乎无处不在。比如,明明长得很平常,美女无意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可能就觉得她对你有意思。比如,明明穷得叮当响,阿q还是执着地宣称自己家先前阔过。比如,明明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美国还是坚持说伊拉克有。这些,都是典型的自欺现象,自己欺骗自己。
美国有个叫罗伯特·特里弗斯的人,最近专门写了一本书,叫《愚昧者的愚昧》,专门研究欺骗自己对于个体和社会有什么重要影响。
第一部分
一个人欺骗别人比较好理解,怎么还会有人非要骗自己呢?骗自己有什么意义呢?骗自己和骗别人有什么区别?这个罗伯特·特里弗斯又是干什么的?
要说这位特里弗斯,那可是进化生物学界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学界的超级大牛。这位大牛早在1970年代就提出了生物学界的6条爆炸性原理,轰动学界,后来又在2007年获得了克劳福德奖,这个奖相当于生物学界的诺贝尔奖。他的个性跟一般人印象里的学者不太一样,随心所欲、放浪不羁。他常年不发论文,也不爱评教授,喜欢在酒吧舞厅瞎逛,打起架来倒是把好手。这样一个人,到了晚年,可能是饱经沧桑、看透人情世故了,写了这本书,对自欺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
特里弗斯发现,我们人类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我们通过各种感官努力搜索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一旦到达人的大脑,通常首先会被歪曲,然后才会到达意识层面。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会自己欺骗自己。信息被歪曲显然会带来损失,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欺骗自己呢?特里弗斯的观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类经常会欺骗自己,但这往往是为了更好地欺骗别人。通过欺骗自己,我们可以减轻因为欺骗别人产生的负罪感。在受到指责的时候,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撒谎!”虽然我们常常被教育要诚信做人,但在日常生活里,欺骗自己几乎是没法避免的。
欺骗自己有很多种形式,自我膨胀、贬低别人、划分族群、道德优越、控制错觉这些都是。我们稍不留神就会掉进自欺的陷阱。虽然头脑清醒的时候我们会尽量防止自欺欺人,但很多自欺是无意识的,可以说防不胜防。特里弗斯发现,小到个人生活中的两性关系、家庭关系,大到社会、国家,首先欺骗自己,然后欺骗别人的行为,几乎是无处不在。只不过在不同的层面,自欺欺人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目的,也会造成不同的后果。
你可能会觉得,在两性和亲子这样的亲密关系里,自欺欺人的情况比较少。我们受到的爱情教育是这么说的:爱情需要双方诚实忠贞。然而,在实际的两性关系当中,大家真的从不说谎吗?老司机们都会心地笑了。从生物学角度来说,两性关系的发生,归根结底是为了繁衍后人。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男人和女人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赢得对方的爱慕。男人的哪些素质可以吸引女人跟他在一起呢?基因、身份、地位、财富。基因可以让孩子有更强健的体魄,身份、地位、财富能保证后代的成长有良好的环境和资源。所以,从第一次约会开始,男性的自欺和欺骗,就会围绕着这些关键因素展开。
哪怕屋里垃圾成堆,约会开始前,男人是不是还是会认真洗澡、抹好发胶、西装笔挺,最后再买上一两朵玫瑰花精心包装拿在手里?从男人走出自己的凌乱房间开始,他就把自己日常生活里的邋遢丢到了记忆的阴暗角落里——镜子里明明是一个帅哥嘛。这一番打扮首先是要欺骗自己,让自己自信心大涨,然后才能更好地迷惑女生。迷人的外表暗示着优秀的基因,名片上印上 cEo、董事长的头衔——就算只是空壳公司,也能让接触的女性崇拜半天,而这种崇拜能强化良好的自我感觉——拥有自信,才能让女性倾倒。
更明显的例子是人生的三大错觉之一——那个美女喜欢我。男性往往会高估女性对自己的兴趣。也许对方只是无意中多看了你一眼,你可能就立刻觉得她忘不了你了。这种对个人魅力的错误估计,会让男人更有信心和勇气主动出击——这么有魅力的女人都对我抛媚眼了,我还能不主动一点吗?这种主动性的提高,实际上可以提升他们约女人出来的机率。就算女人拒绝了,他们也会因为自信心爆棚误以为这是“欲拒还迎”,更进一步陷入自欺的幻觉——所谓“宁可错聊三千,不可放过一个”。重要的是,这种对自己魅力的自欺,能帮助他们抓住真正对自己有意思的女人,进而传播自己的基因。
男女相爱,建立家庭,然后产生爱的结晶——孩子。繁衍和进化的目的实现了第一步,但自欺和欺骗的游戏并不会因为家庭的建立而停止,反而会增加新的角色——孩子。自欺和欺骗的游戏更加扑朔迷离了。家庭中的血缘关系,是人一生中最亲密的关系之一。在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中,父母会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父母双方的立场一定是一致的吗?从遗传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基因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他们往往有不一样的立场,一有机会,就会逼我们接受他们各自的世界观。
下面这种情景你可能再熟悉不过了:你爸爸又一次在你面前说你大姨大舅的坏话,你妈妈则在你爸爸不在的时候充分表达了她对你奶奶的不满意。他们讲的话能够保证客观真实吗?他们会不会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隐藏了一些信息、夸大了另一些信息?但是他们都会欺骗自己,认为自己是最客观的,坚持说自己选取信息是公正的,并让你站在他们的阵营一边,让你的行为符合他们和他们背后家族的利益。这种自欺和欺骗反映的是父母这一代对子女这一代身上遗传利益的争夺。
那么,孩子会欺骗父母吗?当然会啊。有些研究甚至表明,越聪明的小孩子越会撒谎。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妈妈有一个五个月大的女儿,母女俩亲密无间。妈妈到托儿所去接女儿的时候,女儿正和托儿所的阿姨玩得开心,但是一看到妈妈,在一瞬间的惊喜之后她就开始嚎啕大哭。她是看到妈妈不高兴吗?并不是这样,在无意识之中她欺骗自己,妈妈不在的时候她很不开心。其实刚才她已经高兴得暂时把妈妈忘记了。她的嚎啕大哭只是为了让妈妈内疚,从而更加疼爱她。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自欺和欺骗行为背后,都涉及遗传和进化的利益。两性关系、家庭关系这些亲密关系中都存在着自欺欺人,其他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自欺和欺骗就更加不胜枚举了。当个体的自欺和欺骗被放大到组织、社会、国家甚至国际层面,产生的影响就会更加重大,有的时候甚至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你可能会觉得,如果自欺会让个人冒很大风险,我们就会更加坦诚。是这样吗?
第二部分
1982年1月13号,佛罗里达航空90号班机冒雪起飞,起飞过程中撞上了一座大桥,飞机坠毁在河里。这次航空事故导致74人死亡。飞机坠毁前副机长和机长的对话保留了下来,使我们有机会分析发生这次事故的原因。飞机起飞前7分钟,副机长说:“天啊,想要清除干净这里的冰雪是不可能的,而且会给你一种安全的错觉。”机长则顾左右而言他,说:“这个啊,大概很能讨好联邦调查局吧。”他接着说,“铲冰车就在下面,他们应该弄两辆,往右走。”接着,副机长和机长就沉浸在了起飞前飞机已经充分除冰的想象当中。在起飞前,副机长又说:“跑道太泥泞了,你是希望我采取一些措施,还是直接出发?”机长说:“那你有什么要做的呢?”对话就这么结束了。
从两次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起飞前,副机长已经意识到了风雪天气对飞行可能造成风险,但是,当他的问题没有得到机长的正面回应或附和时,他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欺骗自己,这样起飞是安全的,并按这一方式进行了操作。而机长对自己的飞行经验过度自信,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冰雪会给飞行安全带来问题。副机长和机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自欺,而他们两个人的互动和沟通,使得对于安全的疑虑被压制、打消。他们一起欺骗自己,认为飞机在风雪天起飞是安全的。副机长骗自己可能是怕在机长面前暴露自己的经验不足,机长骗自己可能是出于过分相信自己的飞行技术。而两个人一起自欺可能是为了避免延期起飞或者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太麻烦了。他们的自欺酿成了他们自己和近百名乘客的杀身之祸。
在这个案例中,机长和副机长的上下级关系是机组内部形成自欺的重要原因之一。机长的权威让副机长不敢勇敢地讲出和坚持自己的判断,也不敢质疑机长的漫不经心。这种森严的等级关系在韩国航空的机组人员中表现得更加明显。1988-1999年,韩国航空的事故率比普通美国飞机高17倍。专家分析,这一结果正是韩国机组中副机长受制于机长权威,不能有效沟通、纠正错误导致的。针对这一现象,韩航后来对机组的内部关系进行了调整,增加了副机长的自主权和判断权。机组内部的自欺现象因此减少,韩航的事故率也大幅下降了。
你可能会觉得,客运航空是一种商业性行为,监管不够有力,所以机组内会形成自欺现象。如果是组织严密的高科技部门就不会这样了。真是这样吗?1986年1月28号,挑战者号航天器起飞73秒后,在大西洋上空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着名物理学家费曼接受委托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和报告。费曼花了不到2周的时间,找到了发生故障的部件,是一个叫作o形密封圈的伪劣产品。接着他用了大量的时间研究,为什么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这样一个资金充足、高度精密的国家高科技部门会搞出这样的伪劣产品来。
费曼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为一个整体在欺骗着美国。这首先是由于组织内部存在自欺。从1960年代以来,航空航天局被委以重任:打败苏联,抢先登月。由于肩负国家的重要目标,为了研究的方便,航空航天局获得了很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成功登月后,为了突出自己的重要性,增加经费和人员投入,航空航天局开始不断鼓吹太空计划的重要性。
费曼认为,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计划实际上是以赚钱的目的为主导的,在决定重要的设计方案时,不是以哪个更符合国家利益为最基本的依据,而是以哪个最赚钱、哪个贵为原则。其实太空中没有太多需要人去做的实验,只不过是因为载人飞行器显得更有吸引力,能刺激政府花钱的热情,航空航天局才反复推销载人飞行的计划。如果实事求是地进行无人航天器飞行,即便发生爆炸,至少不会导致人员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