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佰章艺术与战争的验证6(2 / 2)
二、主张包围歼灭战。
三、特别强调夜战。
四、锻炼直到下士官、士兵的独立应变能力。
五、体现各兵种紧密配合(各种火力的组织化)。
六、重视近战。侧重了如下课目:
一、突破坚固的纵深阵地地带(特别是攻击火力点)。
二、火力和白刃战并用的夜间攻击。
三、广漠、不毛、高寒地区的作战。
四、对火力装备、机械化装备精良的敌人进行战斗。
每天到丘陵,河滩,山脚下摸爬滚打,盛夏还要有耐热训练,在炎炎烈日下,士兵们散开后攻击纵深阵地,打掉敌火力点,要点是利用地形地物,各自跳跃前进,机枪和第4分队的掷弹筒反复训练配合冲锋的射击技术。为了培养士兵勇猛的攻击精神,训练各种火器的密切协同作战,最后用冲锋消灭敌人,不仅是要反复训练,还经常搞实弹射击条件下的演练冲击。在营士兵每年还有1发子弹以上的实弹射击训练。全部新兵都要在第2期训练中连日进行猛烈训练,每天武装行军4公里,单兵深入敌后,4度高温下耐暑训练,以及严寒训练,有时天气严寒,露宿醒来霜满身,就要立刻进行耐寒训练。全副武装穿越巍巍2米的岩石裸露的高山,拼命强渡大河,在实弹枪击下三天三夜不吃不睡隐蔽前进,向纵深突击。
日本士兵在残酷的军营训练和棍棒下,更加的渴望上战场。哪怕是在待机冲锋和在枪林弹雨下和对手对射的时候,起码可以爬在地上休息一下,简直是太舒服了,终于可以清净一会了。如此严酷的训练出来的野战兵士和如此严格的教育下训练出来的士官,怎能不拥有强大的战术能力呢?他们对于各种状态下的诸多射击,土木作业,行军,队形,冲锋,爆破都已经成了条件反射了。
所以侵化日军从实战果中对比,发现中华民国既支那军人,战斗力不足一提。大日本皇军战力是一比十,日军确实有资格这样说,实战也能证明这种说法。
但战争的发展规律本质是,促进人类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既一切围绕更好更快的杀人。
杀人的技术分为硬软两方面,硬方面指开发新装备,如春秋战国秦国的弩,射程达两百以上,破甲性和力透性,武器生产分工化,流水线是生产,制式规格标准化,战场零件互换连续持久作战。
软方面指军事和政治的理论指导经验总结,如孙子兵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头一部为战争和政治服务高智慧软件。虽然诞生几千年前,但对战争的发展从客观科学的角度,解读影响双方胜负的各种因素条件,及如何创造运用客观条件,壮大自己和削弱对手,为最后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日本侵化战争的企图,是一种长期备战的国策,发动的时机具有客观偶然性,发动的目的是历史必然性。
从军事角度来说,何应钦对于日本兵力的分析为:“无论在数量上与素质上均大占优势。”就单兵作战能力,日军首先强调步兵的“每发必中”和“白刃主义”。
原日本关东军士兵、作家五味川纯平在其《虚构的大义》一书中披露:日本在射击训练上对精确性要求极严。初步要求是:对于射程3米的伏靶,不仅5发子弹要全部击中,而且至少要有3发集中在一个拳头大的面积上。达到这个程度后,就是限秒射击。最初是限在4秒内击中3米外的靶子,其次是限2秒。做到后,戴上防毒面具快跑3米再进入限秒射击。按照这个标准训练出来的日本步兵,几乎每个人都是狙击手。
日军战术的另一个特点是擅长夜战和偷袭作战,脱胎于忍者思维的夜间偷袭作战是日军最惯用的,并且日军在进攻中除了分割包围,迂回包抄之外还有进行虚实结合的渗透作战,强调利用非正面火力打击守军,力求打乱守军通讯指挥及火力支撑体系,这种打法非常凶狠,常给守军造成全线崩溃的感觉,屡屡造成严重后果。
拥有大量精锐步兵与先进装备,为什么不能征服世界呢?上帝欲使其毁灭,必先使其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