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那个时候,便是咱大展神威的机会了!(1 / 2)
为什么要说抛开事实不谈呢。
因为空印案的最大事实,就是地方政府的官员,违反了明朝制定的税收规则。
虽然这种税收规则是一种并不合理的规则。
在朱元璋看来,默认可以违反规则,“随意变通”,却是更大的危害。
今日这些臣子,可以因为无法实施这个政策,便私下更改。
那明天是不是,就敢在其他方面也欺瞒皇帝了?
那后天是不是,就敢造反了?
造反的胆子可能是没有,但对皇帝的命令阳奉阴违,搜刮百姓的胆子,却是很大。
作为平民造反起家的朱元璋,并不认为官僚、士大夫是帝国维系的政治基本盘。
而是认为,让人们吃饱,才是不造反的关键。
郑士利驳斥朱元璋大搞空印案的四点原因,都触怒了朱元璋的逆鳞。
第一点,空印的实际危害不大。
相比于空印的实际危害,朱元璋更在意的是:
若是什么事情都能如此操作,背着皇帝在私下里形成潜规则,总归会有危害大明事情存在。
第二点,空印是由来已久的权宜之计。
朱元璋本就是元末朝廷迫害的对象。
对元末的官员,大抵是十分痛恨的。
继承迫害朱元璋家族衰亡朝廷的潜规则,朱元璋不生气才怪!
第三点,国家立法,先法后惩。
第四代,养士很难,需要珍惜。
和宋朝不同,朱元璋似乎是从来就没有想过和士族共天下。
洪武朝的官员,除了科举考试外。
其他的官员多出于国家开办的学校——国子监。
甚至,相比起有着家族牵挂的士族,朱元璋更期望,国子监中少有牵挂的人,外出做官。
朱元璋在金銮殿上发完脾气,突然有嚷嚷着要小太监去取一本书。
周易在观止堂中,查看着脑内的监控,心中疑惑:
“是要取哪本书呢?”
不多时,小太监拿过来了一本薄薄的书册。
周易看着有点儿眼熟。
等朱元璋翻了几页。
周易才恍然,这本书,正是周易前些天在大殿上送给朱元璋的《论大明律应与时俱进》。
虽然那时候朱元璋看着这本书,爱答不理的。
但朱元璋总算是记住了一个书名,到了需要时候,真能翻出来。
周易看着朱元璋的动作。
便知道,用不了几个时辰,皇城里的太监,便要来到观止堂,拜访周易,再请他金殿召对了。
果然如周易所料,不出一个时辰。
宫里面果然来了太监上门传旨,请周易上金殿召对。
周易还如往常一样用足了银子,再太监口中走了一个打探皇帝为何召见原因的流程。
皇城,金銮殿。
周易走到金銮殿时,能够明显感觉得出,现在的朱元璋,和去年的朱元璋,有着很大的不同。
从眼眸到行为举止,无不透露着一种疯狂。
朱元璋看着周易走进他的视线里面,拿出了郑士利的奏疏,和《论大明律应与时俱进》,让小太监递给周易观看。
周易看完之后,点了点头,和朱元璋说了他的理解——当然,是假托逝去的父亲的名义。
周易认为,大明律中的条款应当没过几年都有一次修订。
若是认为“空印”实在可恶。
不如围绕着地方政府的大印管理,多想想,可能存在的犯法情况。
并提前在大明律中表明。
周易同时还向朱元璋推荐他的活字印刷技术。
和朱元璋解释,即使大明律每年更新,仁义书铺也能无需重新刻板,便能印刷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