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三人漫谈(1 / 2)
花墙包围的小院落中,高大的槭树下,三人正在纳凉干活。
五十多岁的老者躺在竹椅上,抬手拿卷旧书,遮挡着树荫漏下来的阳光,漫无目的和中年人谈话,在他们身旁,相貌十分周正的女人正在细细择菜。
中年人正在磨刀,用手指轻拭长刀,十分满意,开始给刀柄精细缠丝。
老者饶有兴趣的看着,“这是给谁的长刀?”想想后笑道:“肯定不是给武章的,给他泼风战刀更好,这剑应是给主父元的吧!十五岁了,该有把刀了。”
中年人来历神秘,驻操营的老人们也都喊他“五郎”,他的过去,大家也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夫真人,十多年前来到驻操营,刚来时,河间话是一窍不通,这么多年了,也能说口流利的河间话了,让大家慢慢遗忘了他的身份。
中年人点头,“这是给主父元做的,以后让他没事练练。”
老者笑着摇摇头,“冲锋陷阵的事,是武章、公明和破奴三个儿郎的,主父元将来注定不会冲锋陷阵的,多教教他兵法,你久历战阵,可以为师。”
老者是北方六镇的总镇任武原,年近五十,中等身材,却很福态,由于过度操劳,脸上布满了深深皱纹,头发也有些灰白,有些秃顶,总戴着武面大冠。
安五郎笑道:“有你这个总镇在,谁敢说懂兵法,那是见笑大方了。”
妇人言道:“就是,我家五郎就是莽夫,哪懂什么兵法,应该让他跟着刘师傅多读读书,以后有个营生多好,这打打杀杀的,我也怕了。现在虎子也五岁了。我可有个丈夫死在战场,这没了男人的女人,也就没了依靠,后被夫家卖了,也是我命好,能碰到大人和五郎,这十来年能伺候这几个孩子洗衣吃饭,也是福分,可是这男人刀山火海的去趟,虽有功名,女人也是担惊受怕。”
妇人名叫钟君卿,她和安五郎有个五岁的孩子叫安虎泽。
钟君卿三十岁了,是城间地人,丈夫战死,没留下子嗣,便被婆家卖给任武原做奴。颐光三年来到驻操营,十多年中伺候这几人,给他们洗衣做饭。
任武原沉默片刻,便有了主意,“君卿,你说的在理,我们飞军营中有上百遗孤,年纪不大,家里也缺壮丁,又没到从军年龄,没法拨发军饷,生活困苦,我就带了过来,从小教他们骑射,长大也好建功,要不五郎以后就做个教头吧!”
说起此事,安五郎有些同情的看着老者,“大人手下养着这上百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大人养着私兵那,要是让人告发到大平城,就是公上信任大人,怕也有番波折,大人也不是不知道,古来主公最忌讳的就是大将豢养死士。”
任武原叹了口气,“我何尝不知啊,可是这些都是随我征战的亲军遗孤,我也没敢和公上提及,我若是提及,公上允了我,其他将士会怎么想?都是战场杀敌,为何厚此薄彼?若公上不允我,公上会怎么想?这事情是左右让人为难。”
钟君卿也深以为然,“先不说这事合不合理,大人招不招人嫉恨,这上百人的供养也是大问题,任叔就是总镇,俸禄养这些孩子也有些困难,这百人吃的喝的也都精细,大人能从军饷中私下扣除部分来,过了一两年,也就度过这难关。”
任武原摇头,坚决回绝,“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事一旦开了头,下面的大小将士就依样学样,这喝兵血,吞兵粮的事,还是别开头,开了就不定乱成啥样!这么多年都挺过来了,顶多再有三年,有的孩子都能入军籍了,到时就是国家的兵了,就由国家来养了,这飞军营也可以杀敌报国了,了了我的心愿。”
安五郎缠完细丝,拍了拍手,起身将长刀挥舞起来,舞的团团刀花。
任武原禁不住大声喝彩,“好刀法,以后你就将这刀法传给儿郎们。”
这时,跑过来五岁的幼童,光着屁股,脸上抹着泥巴,上来就抱着安五郎的大腿,缠着安五郎,急急的大声喊道:“爹爹把刀给我,爹爹快点教我。”
钟君卿上前,拉着男孩胖乎乎的小手,“虎子,以后要读书,不学这个,我们这里可是有个学问不得了的大师傅,以后虎子就跟着刘爷爷学读书。”
男孩很不情愿,“我不读书,我要耍刀,当个英雄。”
安五郎收起长刀,“嗯,对我来说太轻了,正好适合主父元用。”似乎想到刚才那个话题,安五郎问道:“大人,刘师傅到底多大学问?”
任武原坐了起来,面者凝重,肃然言道:“刘师傅曾是皇领太学大学正。”言及此处,看到二人不为所动,便问二人,“你们知道这大学正是做什么的?”
见到二人摇头,任武原崇敬的口吻言道:“那是执掌太学的大家。”
见到二人依然没有露出丝毫惊讶的表情,他们还不知大家的含义,任武原沉吟片刻,简单通俗的问道:“东面的邻居,佶先生,你们说他学问大不大?”
听到了佶先生,二人顿时露出敬仰的表情,钟君卿禁不住的赞叹道:“佶先生可有大学问啊!家里四个孩子发蒙,还是跟着佶先生学的。街坊四邻的,过年的对子,请客的帖子,上陵的碑文,请神的咒词,有些人家的开业牌匾,可都是他写的,人家还是秀士,管着几十个士子那,当真是了不得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