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唐朝公主(1 / 2)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澹澹风。
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陈景恪又接连说了好几句‘残句’,全都是那种不记得全诗,只记得一两句的那种。
能记全的诗自然是要留着在合适的时候再抄。
但经典就是经典,哪怕只是残句,依然让李丽质和李明达姐妹两个震惊不已。
感觉差不多了,陈景恪说道:“就这些了,公主看可还够?”
李丽质正想说足够了,可眼睛闪烁一下又改口道:“都是好句,可残句总归是残句,缺少压轴之作呀。”
陈景恪并不上她的当,说道:“天下士子如此之多,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数不尽的优秀诗作出现。”
李丽质见他如此也没有再说什么,有这些残句当‘砖’确实足够了。
到时候邀请一些士子开文会,把这些残句拿出来,会有无数想要扬名的读书人试着补全或者附和。
到那个时候,古池不但能成为长安一景,还有可能成为文风鼎盛的象征。
对陈景恪本人好处也很多,别的不说,肯定能才名远扬。
文人的社会地位可是远在医师之上的,到时候和小兕子才是真正的般配。
她们姐妹俩也能因此收获美名,甚至拉拢一部分士子,将来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能用到了。
作为大唐的公主,她考虑的可是很长远的。
接下来他们又商量了一下文会该怎么举办,如何扩大声望。
陈景恪给出了两条建议:“可以单独建一面墙,只要对自己的作品满意,都可以写在墙上任由他人评说。”
“为期一个月或者两个月不等,哪首作品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就铭刻在石碑之上。其余诗词则全部刷白,等待下一位士子到来。”
李丽质情不自禁点头道:“此法甚佳,还有吗?”
陈景恪继续说道:“若举行文会,可以把与会者的诗词集结成册,印刷发行广为流传。”
李丽质疑惑的道:“集结成册广为流传乃文会常用之法,只是不知道这印刷为何物?”
陈景恪并不奇怪她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凋版印刷术恰好形成于初唐这一段时间。
武周时期技术才成熟,唐朝中后期才得到广泛使用。
此时还是贞观年间,印刷术还处在萌芽状态,只在某些小圈子里偶尔使用,李丽质不知道是很正常的。
他组织了一下语言说道:“公主应该见过拓印吧?如果我们把文章以阳刻之法凋刻在木板上。”
“刷上墨水再把纸铺在上面扫一下,是不是就拓印到纸上面了?”
李丽质试探的问道:“印章?”
陈景恪颔首道:“对,可以把凋版看做是一个大印章。只是这个印章上面凋刻的不是几个字,而是几十上百个字。”
“如果我们凋刻几百块这样的凋版,把印刷出来的纸组合装订在一起,是不是就变成书了。”
李丽质本就是聪明人,听到这里哪还不知道印刷术的优秀之处,击掌叹道:
“好一个印刷术,没想到医师在机关学上亦有如此深的造诣。”
陈景恪摇头道:“公主谬赞了,这印刷术并非我所创,是民间早已有之的方法。”
“只是他们的技术还不成熟,我也是在他们的基础之上改进得来的。”
李丽质反而更加欣赏他的坦诚,道:“能在前人之法上推陈出新,亦是难得。”
之后又详细询问了印刷术的各种技巧。
陈景恪虽然没有详细了解过这东西,但史书上还是有大致的流程的。
比如枣木、梨木是性价比搞好的材料。
墨的要求就比较低了,因为凋版使用的是木料,着墨性良好,平常的松烟墨就可以满足需求。
把字写在比较薄的纸上,再把纸反着贴在木板上。
使字迹留在木板上,然后工匠把没有墨迹的地方去掉。
之后就是裁剪纸张,刷墨,铺纸,印刷,装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