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章 继续施压(2 / 2)
波斯的南部战场尽管距离大明本土较远,但比邻法属印度,路易十四刚好可以趁机出口成船的粮食。
由于此前的核打击引爆了一连串的火山,火山大批量的爆发,导致了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和澳州板块的交界处发生了碰撞。
上百亿吨的火山灰通过大气流向东亚、东南亚、澳州等地,天气出现反常,气温下降之后,使得当地大幅度作物减产。
法属印度与荷属印度暂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而成了好地方,前者盛产小麦,后者生产水稻。
全球都在降温,印度地区原本夏季气温高达四五十度,今年印度南部的春季气温只有十几度,预计夏季气温不会超过四十度。
这样的降温反而对当地的农户以及农作物都很利好,如若不继续降温的话,粮食依然可以实现一年三收。
随着波斯战争的爆发,整个印度地区就成了明军的主要采购地点。
大笔订单对恢复法属印度地区的经济至关重要,而且路易十四还能获得不少法国不能制造的高端商品。
荷兰则是这次世界大战里获利最大的国家之一,荷属印度完全没有遭到战争殃及,同时还获得了大量订单。
包括茶叶、烟叶、精盐、白糖、粮食、罐头、饼干等商品,都在分期分批装船运往明帝国的诸多港口。
这些商品原本并不需要大量进口,明属美洲就能满足整个帝国的需求。
但是经过南美的一顿折腾,以及非洲大乱,加上全球气候骤变。
使昊菁皇帝不得不未雨绸缪,在持续吃进海外属地的大宗消费品的同时,从其他国家大量进口这些东西。
哪怕这些东西大幅度涨价,朱慈烺也是可以接受的,反之出口的商品,譬如豪华汽车、高端机械、数控车床、电子设备都是大幅度溢价的。
这些玩意出口量越大,大明帝国所赚取的差额就越多,完全可以填平进口大宗商品的溢价部分,依然还有不少的盈余。
不论任何时代,哪怕丧尸出现了,也不耽误上层享受生活,吃喝玩乐,更别说那些没有卷入战争的国家的富豪了。
较于战前,大明帝国与荷兰的贸易总额已经翻一倍,超过法国贸易总额一半。
不少荷兰商人为了尽快买到崭新的豪车,纷纷跑到安州,也就是明属安南去提货。
某皇帝下令在荷兰的电视上投放新式豪车的广告,还在荷兰的主要大城市建立了4S店。
不过荷兰顾客在4S店里只能下订单,并不能拿到现货,因为全世界的土豪都想尽快提车。
一般荷兰用户需要等待一年以上,准确的说是十八到二十四个月,才能拿到属于自己的豪车。
想立刻买车也容易,就得来安州,在安州购买豪车,然后开回荷兰本土。
由于持明帝国的牌照的车辆也可以进入荷兰,这招就显得非常好用了。
日常的维修与养护都可以去附近的4S店,完全不会耽误用户的使用。
唯二的缺点就是需要开回来,而且购买的时候需要加价百分之五十。
当然可以从安州运进荷兰,但这样算进口,需要排队等待,才能提车。
荷兰进口汽车的流程是总代理分拨给各地的经销商,顾客在经销商的店面才能提车。
问题在于新式豪车,譬如捷尼塞斯G90、现代MPV库斯途、起亚大型SUV嘉华等豪车,连总代理都要等车辆到岸,普通顾客怎么可能提到车?
荷兰与法国、印加、奥斯曼等国,都被厂家列为一等供货方,可以享受同步供货的待遇,但是分配比例大相径庭。
像奥斯曼与印加这两个铁杆盟友,自身是土豪,完全可以提供现货交易,根本不许用贷款,所占的分配比例就非常之高,各占百分之二十。
刨去大明帝国的海外属地以及闽国,法国占百分之十,荷兰仅占百分之三,每年只能分到大约十万辆,比威尼斯与瑞典高一点。
前提是所有新式豪车对海外用户暂时都不接受贷款,必须全款购买,万幸是可以易货贸易。
易货是土豪国最喜欢的交易方式,他们手里有的是资源,易货贸易的话,连兑换现金的环节都可以省去了。
为了提高效率,只要买家能将等价的货物在验收合格之后装船,或者出示等值的供货票据,立刻就可以从港口开走一辆豪车。
所以一直跟大明帝国保持良好关系且双边贸易额巨大的奥斯曼帝国与印加帝国,就在这时候占了大便宜。
在消灭了横行大西洋的敌方舰队之后,这两个国家就很快获得了大量的新式豪车。
对很多土豪来说,只要世上有的好东西,自己买得起,对方还肯出售,那就必须要买到手。
晚一天都会让自己心痒难耐,尤其是在看了电视广告,甚至试乘试驾了新式豪车之后,那就更加迫不及待了。
通常来说,大明帝国的驻外机构是首先换车的对象,大使或领事会通过联谊活动,向当地的土豪们介绍新车。
朱慈烺相信新车是不愁卖的,重要的是,要让长期与大明帝国合作的朋友们知道,有了好东西,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
有了这些人为大明帝国提供战略资源,前线作战的部队就不需要为给养担心了。
普通士兵都可以吃到除了饼干、罐头、零食之外,还有泡面、盖浇饭、速热火锅。
吃饱喝足之后,收拾对方就显得更加容易了。
波斯东北部的守军每天都会遭到上万发大口径炮弹与火箭弹的供给,三道防线已经被摧毁了两道,只能固守最后一道。
之前布设的雷场也没起到多大作用,在集束炸弹的扫荡下,所有雷场都已经变成了月球表面。
每路打头阵的明军坦克都安装了扫雷滚,使得波斯守军所埋设的反坦克地雷很难摧毁目标。
他们赖以为生的战壕与火力点则早已被明军炮火摧毁得差不多了,等到明军地面部队发动进攻,守军不得不向后方撤退。
大多数守军不是不敢打,而是实施反击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具备了。
固守阵地就要蒙受大量人员与技术兵器的损失,幸存下来的根本无力击退来犯之敌。
防空导弹倒是可以反坦克,然而在此前的高强度阻击中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
明军一天就能发射上千枚导弹,而且能够长时间地维持这种攻击强度。
对波斯守军来说,这就肯定吃不消了,他们从来就没这么玩过,因为实力不允许……
接到前线报告得侯赛因只得命令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的守军后撤,务必死守第三道防线。
这是他的底线,各部都要做到人在阵地在,装甲力量也将帮助步兵进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