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三过家门而不入(1 / 2)
韩遂初降,马腾面临着全面收编的劳碌,各种调动频繁,人员变化复杂,使得治安戒备极差。
如此情况下,王旭、周智和向天三人的离开就非常顺利,沿途几乎连哨卡都没遇到,就顺利经过汉阳郡,回到武都。
可没想到的是,在回到楚国境内后,反而走得有些艰难,或许是因为西凉的乱局,这边关卡守备非常严密,盘查繁多,当真是花了好些功夫绕来绕去,用了二十多天才穿过汉中、上庸等地,最终返回襄阳,在原先那隐蔽的草庐住了下来。
此后,王旭便再也很少离开草庐,除了看书、习武,便是研究军政策略,算是多年来,第一次真正静下心来思考问题。
除此以外,他最多也就偶尔与向天、周智一起去游游山川,散散心。
期间,郭嘉和单怀倒是时常秘密前来探望,但主要目的都是汇报最新情况,说不了多久就匆匆而去。
本来,自九月末回到襄阳,王旭就以为距离楚国的二次北伐已经不需多久。
可谁也没有想到,这样清苦和寂寞的日子,一过却是整整一年有余!
究其主要原因,却是郭嘉和诸葛亮二人的三次劝阻。
公元26年11月,也就是王旭从西凉返回襄阳的两个多月后,他就有心展开北伐,可在将心意告知郭嘉后不久,郭嘉便带来了诸葛亮的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可谓倾力死谏。
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言楚国各部军力尚未完全恢复,新兵还需加以操练,战事的准备也不是完全充分,既然已经付出巨大代价,何不再谋取更好的时机,若草率出击,乃是舍本逐末,难以尽全功。
这一次,王旭只考虑了一天,就答应了诸葛亮,也是在这一天,王旭偷偷易容回到襄阳城,在楚王宫外驻足良久,望着那高耸的宫城城墙,默然无语!
他将对家人的所有思念藏在心中,悄然而去……
公元27年3月,又过了五个月后,楚国各部军团分别进行的补充,终于全面结束,假借名目而做的战事筹备也几近完善。
同时,表现在明处的内斗更是越加激烈,可称乱成一团。
朝中有田丰和沮授联合,形成团体,时刻与郭嘉为首的团体争权,徐淑为代表的王权,则是勉强压制他们。
其余刺史、太守、各军团将领也是各自选择支持者,互相争斗。
天下人都认为,自王旭死后,楚国幼主无力,楚国长期的内斗已经象征着日落西山,不再具备侵略性,早晚自取灭亡。
此时的曹操,趁着这等良机,大肆对内改革,全面取缔名义上的天子,从军队到内政,足可谓大刀阔斧。
这也招来了极大阻力,为此殒命的汉室老臣繁多,各地频现叛乱,但对于如今大势已成的曹操来说,都已构不成实质威胁。在其治下,无论是谁,无论以何种方式反抗,无不遭到干脆利落的清洗,那些叛乱的地方太守和汉室旧将,极其艰难。
就连跟随曹操多年,执掌整个内政大权的荀彧,也逐渐遭到架空,他一直以为曹操是“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也就是说兴兵平定天下后,最终还是要秉持忠义,让权给帝室的。
这当然与曹操如今的想法大相径庭,可荀彧毕竟是曹操深为器重之人,再加上功劳卓著,名望极高,曹操也只能逐步削弱其权利,孤离他和文武的距离,一则是警告,二则是为彻底决裂后做准备。
一国之地,形势何其复杂,当然不是三五几个月就能轻松完成整顿,可因为失去楚国这个巨大威胁,曹操已经不再过多担心,只管逐步按照自己的计划做着,魏国在他的带领下,渐渐走向崭新的强盛之路。
此外,孙坚也开始在内部做出改革,吴国的问题虽然没有魏国多,可劣势在于起步晚,根基弱,多年来被曹操和王旭压得喘不过气,如今吴国正式建立,曹操忙于自身整顿,楚国看上去江河日下,当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发展良机。
因此,在这个时候,吴国仍然是处于快速的内政改革中,虽然日渐强大,却并没有兴兵的准备和意图。
这样的局面也就是王旭想要的,因此与郭嘉密议,决定兴兵北伐。
可没想到,这次却是郭嘉诚恳劝阻,告知楚国虽然已经准备充分,可西凉马家却蠢蠢欲动,集结兵力,意图攻打雍州。
其意思是,先稳一稳,待做好应对西凉的安排,并设法进一步麻痹曹操后,再行北伐之事。
这一次,王旭足足思考了三天,才批准其策略。
同日,他也再度易容潜回楚王宫外,静静徘徊了半天,最终在一声无奈的叹息后,悄然离去……
随后,郭嘉亲自奔赴武都,调集黄忠的西方军团、高顺的玄武军团各一半人马,再加上魏延的整个西方军团,合计十六万精兵,严防以待,并对边关防御进行了重新部署。
紧接着,郭嘉在朝中的权利被架空,徐淑代表的王室和田丰、沮授组成的权利集团,分别瓜分了他的权利。
结果就是郭嘉被剥夺太尉之职,改任西北大都督,总镇边关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