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雁翎弩箭(1 / 2)
泰山郡,枋亭。
烈日西斜,武水潺潺。
于禁领着琅琊国的平民,会合后军,在此处休整。
断后的士卒归来,告知黄巾军并未追来,于禁始松了一口气。
这次深入琅琊国,虽然有越界用兵之嫌。但剿灭了一百多黄巾军,又救助了一百多口百姓,总算不枉此行。
稍微休息一阵,于禁把目光挪到了在武水边悄然观望的于三身上,这家伙一路上都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于三记得,郑玄交代过,听到喊杀之声,便提醒于禁回军,走了一路,也没有喊杀之声,此时心中已经焦急无比,丝毫没有注意到于禁正在靠近。
于禁来到于三身边,阴沉沉说道:“不用再等了,郑玄不会来了。”
于三惊回头,脸颊上泛起一丝红晕,忙不迭矢口否认道:“谁在等他了,我只是看看琅琊国的风景。”
于禁冷哼一声道:“琅琊国的风景再好看,能比上泰山郡吗?跟我回去。”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阵金铁交鸣声,好似千军万马正在厮杀,声音顺着武水河谷传来,十分真切。
于禁望着琅琊国的方向,失声道:“什么声音?”
于三的眼眸里充满了激昂之色,拽着于禁的衣袖,朗声道:“郑玄的计谋成了,哥哥你速速回军,我们杀回去。”
于禁望着于三,眼眸里满是不解,瓮声道:“于三,你终于肯叫我哥哥了?”
于三道:“你不要废话了,去晚了我怕郑玄有危险。”
于禁道:“你不要胡说,上次进兵琅琊国,已是越界用兵,怎能再杀回去?”
于三道:“哥,你信我的吧,我还能骗你吗?天大的功劳就在眼前,成就了此功劳,没人怪你越界用兵。”
于禁道:“什么功劳,细细道来。”
于三急道:“你先点兵,咱们边走边说。”
……
琅琊国界。
汉军冲上山村,围住村中的三百黄巾军,黄巾军探子攀上大树观瞧,只见火红色的军装在树林中隐隐晃动,草木随之震颤,虽然看不清汉军数量,总而言之不算少。
探子自大树攀岩而下,一路小跑来到黄巾头目身前,拱手道:“统领,咱们被汉军包围了,东边、西边、南边,全是汉军。”
黄巾头目闻言心中大骇,山村三面都有喊杀声,往村北看,陡峭的山峰让人望而却步,已经没有退路了。
黄巾头目在村中央伫立,命令亲兵亮出钢刀,随后叫人把张闿押来。
张闿此时被扒了盔甲,只穿了一件红色征袍,来到村中央,忙不迭下跪,伏地叩拜道:“爷爷们,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误闯爷爷们的领地,还望爷爷们高抬贵手,饶小人一条狗命,小人做牛做马,任凭驱策。”
黄巾头目看着张闿一脸的狼狈相,心中隐隐发笑,单膝跪在张闿身前道:“你说你是都尉,手下有一千人马,是也不是?”
“正是——”
张闿急忙抬头,刚刚叩首时,惊出的冷汗掺杂着尘土,盖满了额头,原本凶恶的面孔变得十分滑稽可笑。
黄巾头领指着村外道:“外边包围村庄的,是不是你的人马?”
张闿道:“小人实在不知各位爷爷在村中。”
“爷爷们死了,你也活不了。”
黄巾头目起身,一脚踹在张闿的胸口,把张闿踹得连咳几声,张闿眉头一蹙,旋即恢复一脸谄媚的笑容,四肢着地,爬到黄巾头目面前道:“爷爷,你们若是想走,只需我一句话,一千兵马立时开个口子。”
黄巾头目叫过来探子,附耳道:“你去把这个杂碎带到村口,让他下令,东边的汉军撤下山,让咱们回北海。”
“遵命——”
探子正要走,黄巾头目道:“多带些人,可得保护好这杂碎,弟兄们能不能活命,全在这杂碎身上了。”
探子回身道:“小的知道了。”
探子叫了几个亲兵,拎着张闿来到村口,眼望张闿被黄巾军挟持,正在冲锋的汉军骤然停了下来。
远处观阵的副都尉看着这场景,沉声对一旁的郑玄道:“郑玄,靠你了。”
副都尉一转身,看郑玄正拿着一把短刀,划去弩箭上的铭文,心忖这家伙办事好细致,怕不是专业的杀手吧。
雁翎弩箭为汉军专用,及时抹去雕文,也容易查到,副都尉按着手里的长刀,想在郑玄射击的一刻,出刀斩杀,到时推说郑玄是黄巾军细作,混入军中,射杀了都尉,一切顺理成章。
张闿立在村口,脖颈旁架着白森森的钢刀,刀刃反射的寒光映射在他的眼眶里,令他颤抖不已,往日欺负弱小习惯了,没想到这次碰到了真正的黄巾精兵,真是走了背字。
张闿失声道:“大伙儿,你们看清楚,我是你们的都尉张闿,我把你们从下邳带出来,一路吃香的,喝辣的,你们可不能忘了我。”
话音刚落,早有忠于张闿的汉军大喝道:“黄巾贼,快快放了我们都尉,否则我们杀进山村,鸡犬不留。”
郑玄此时已经攀上了一颗大树,一听前面是张闿,心忖这不是杀曹操老爹那个张闿吧,今天杀了这个人,曹操不得对他感恩戴德。
张闿身后的黄巾探子捅了捅他的后腰道:“张都尉,说句话,让你的人从东边撤下去,放我们回北海,等我们脱险,一定放了你。”
张闿瞥了一下白森森的钢刀,咽了一口口水,大声喊道:“东边的弟兄,速速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