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刑部(1 / 2)
玉兔西沉,金乌东升。
新的一天到来。
修整了一日,张鹤龄一大早起来,在丫鬟们的服侍下,洗漱穿衣,于府内活动了下筋骨后,顿感神清气爽。
用完早膳,穿上侯爵常服,下人们早已套好马车于府外等待,会和赶来的建昌伯张延龄,两辆马车徐徐而去。
京师内城共有九门,位于西城南部的宣武门正是九门之一,也是内城的南门之一。
在宣武门内街西单牌楼以西,一排威势森严的建筑矗立于此。他们正是大明朝重要的办事机构——三法司所在。
三法司,顾名思义,是维护朝廷法纪的处事机构,分别是大理寺、督察院以及刑部。
其中刑部受理全国刑事案件,主管刑罚及监狱等政令,是三法司最重要的对外衙门。即便三司会审,亦通常以刑部为主导。
张鹤龄一行的目的地正在于此。
此时的刑部衙门大堂上,空气中仿佛都弥漫着森严的味道,公人陆续到来,各自就班,一干人等俱皆肃穆,更仿佛添了几分压抑,让人直感觉灼热和憋闷。
如此情景,主要的原因是今日刑部即将要审理的一桩案件,那便是由陛下谕旨,钦命三法司会审的案件,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被诉侵占民田、毁伐稼穑、殴伤人命等案。
数十名士兵已早早的就位,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维持衙门内外的秩序。
衙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勋贵以及朝堂官员家的人。盖因为此案是当今陛下御极以来,首次金口允准公开审理的外戚犯法事。
不少人从此案中敏锐感觉到了些什么,或许他们知道,作为皇后家的两位亲弟弟,定罪大致不易。但论其本身,也许过了一堂所表达的意义已非同寻常了。
不过,那是敏感的主家人,至于派来的这些下人、仆从,大多没那么高的觉悟,他们散漫的围在衙门口,相熟的人三三两两堆在一起,聊了起来。
“张家兄弟是摊着事了?看起来是来真的?”
“甚么真的假的?御门前陛下金口玉言呢。不过,我寻思着,审了也就那么回事。”
“你家小公爷有说甚么了?”
“哪需得小公爷说?今日的事说到底还不是小事?要我说,那天宫里的事反倒比这个大呢……反正,我们也就来瞧个真儿,回头报回去就得了。”
“慎言,慎言,别咧咧宫里的事!”
“嘿,能有甚么?也就那么回事,前年宫里的事还记得嘛?宫女那也是宫里人呢,虽说没得逞,可不是那么回事吧?就隔坤宁宫不远呢,最后还不是没事。要说他张家兄弟也是福气,能有这么一个好姐姐,也摊上这么脾气好的姐夫。”
“可别羡慕了,没看咱们家的主子们都不待见吗?也就那么回事。”
“嘿,那是正牌子公爷、侯爷不在意,旁的人呢?即便那些府里二房三房的……你看看今日来的这么多家,不在意的能来?都是羡慕见不得好的!”
“可别说了,你就编排吧……”
“嘿嘿,好好,不说。不过张家那两爵爷能混到如今这般局面,也确实够让人羡慕的,宫里跟自个家一样……”
“可不是,不过,反过来想,如今这年月也稀罕。你说他张家兄弟在宫里头的事,连咱们这些仆从都能有鼻有眼,知道的明明白白。啧啧……”
“……”
门口嗡嗡嗡的议论纷纷,小的大的,越讨论到那些犯忌的话倒越是来劲。他们也不怕周边人听着,反正这旁边的人,没哪家不知道的,真就如他们之前说的,如今这年月,稀罕的很。
大堂上,刑部文书吏员已准备好了纸笔分别就坐,神情肃然的等待着重头人物的到来。
辰时将过,巳时已近,刑部尚书白昂从大堂侧门内走了出来。
6左右的年纪,在这个时代已属真正的老人,但白昂精神饱满,腰身笔挺,行进间步履铿锵,威势凛然。刀削一般的方正面孔略显削瘦,在几道纵横的皱纹点缀下,不苟言笑的一张脸更显几分威严。
白昂进的堂来,并未直接落座,而是缓步走到了衙门口朝着外边观望。门前的散漫情景让他的眉头不由的拧了拧,他的目光陡然锐利,从衙外广场上的人群中一一扫过。
目光所到之处,顿时嗡闹停滞,尽皆不敢直视,威风至极。
稍顷,白昂收回目光,他没兴趣在这些人面前抖威风。
左右不过是些事情还没落到他们头上,看热闹不嫌事大,甚至心里还藏着些揣测意图的人。
大明刑罚威严,要纯粹,要公正,哪需的那么多的弯弯绕绕,这也一直是他的信念。
可想起今日的案子,想起前几日陛下召对时的隐晦之言,他心里多少有些发沉。
时间过去少许,广场上围拢的人群一阵骚动,很自然的分散开来让出了衙前的主道,白昂抬首看去,只见主道那一端,两辆马车正在几名随从士兵的护送下缓缓向衙门口驶来。
人来了,也不知他们是如何想法,若是……
同为三司的大理寺和督查院人来了,白昂心里暗自沉思。
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白昂思虑,两辆马车已来到衙门口停下,车帘掀开,一胖一瘦的两名官员分别下的车来。
甫一下车,看到衙门口挺身而立的刑部尚书,两人面带笑容走了上来。
“廷仪兄,你这掌部堂官临门相迎,让我等如何自处啊!哈哈!”
还离着几步,胖的这一位,已举手抱拳施礼笑着寒暄起来。
他就是此次的会审官员之一,督查院左都御史戴珊,戴廷珍。
督查院掌监察事,设左右都御史各一人,左都御史相当于督查院的正堂官,为正三品。
比起刑部尚书,品级差了两级,但戴珊和白昂一样,同有个太子三少的加衔,倒也让他和白昂身份上对等,因此,他上来寒暄,只以平礼相见。
而同时下车的另一位可就没有戴珊这般从容了。在大明朝,品级虽不代表权力,但在公开场合,这品级上的差距,少不得一个“礼”字。
来到的另一位是大理寺的官员,姓王名鉴之,字明仲,大理寺正卿本就只有三品,何况他这个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