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零五章(1 / 2)
皇宫大内,众大臣已是出了乾清宫,一路沉默着向宫外而去。
众人亦未分开,一路无话。
行至外宫,刘健邀请众人往内阁一叙。随后,一众顶尖大臣同聚文渊阁。
这般顶级的阵容同回内阁,使得内阁的人着实吓了一跳。
且望着这些大臣们好似皆是不太好看的面色,他们心里更是颤抖的厉害。
内阁的官吏们小心翼翼的伺候着众位大臣进了首辅刘健的值房,上好了茶水之后,逃也似的退出了值房。
出了值房之后,连他们平日里颇为喜欢的指点议论,今日也是不敢了,整个内阁给人一种极度压抑的感觉。
方才这些老大人们是入宫见陛下了,应该是面见陛下,奏对的颇有些不顺心吧,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何。
他们也只能在心中暗自猜度。
内阁属官属吏小心翼翼、暗自猜度,他们有一点倒是猜的大差不差,这些大臣们确实有些不顺心。
尤其是马文升,脸上更是阴云密布,仿佛整个世界都欠他的一般。
若非心情不渝如此,这些城府极深,且一向注重涵养,注重仪表姿态的顶级大臣们,也不会让心中的情绪挂在脸上了。
不过,众人所感觉不顺的原因,各有不同罢了。
值房之内。
众人分主客各自落位,一时间,尽皆无言,好似在各自消化着今日奏对的信息。
抛开马文升较为特别,其他诸位个人理解或有不同,所考虑的方向亦是不同,但凝重和烦心却是大差不差。
今日的奏对,皇帝比他们想象中的要配合,甚至在他们未曾提出之前,已是拿出了配合的态度。
最后,也是放口让他们商议后上奏,想来,他们谈妥章程之后,只要是对朝廷有利的决定,只要是在皇帝力所能及的范围,皇帝大致不会有异议了。
严格来说,他们的目的已是达到。
可今日皇帝的主动配合,信息量有些大了,过程值得他们思索的东西太多。
且之后又上演了一幕闹剧,让整个奏对多添了几分阴霾。
众人纷纷暗自思索,良久,鸦雀无声的值房内,李东阳一声轻叹:“唉,又是一次不欢而散!”
众人无言,可不就是不欢而散嘛。
目的好似达到了,但着实不痛快,他们心中多有阴霾,想来皇帝陛下也是心有不快。
能保持平静看着他们和张鹤龄争论吵嚷,已是皇帝的宽仁了。
可说实话,他们难道真的只为了皇帝内库里那几十万两银子?
朝廷再穷,也不至于到不从内库抠来几十万就揭不开锅的程度。
说到底,银子为其一,至于另外的目的……
便是皇帝陛下,早些年或许还有些不太清晰,如今定然已经是明白。而皇帝呢,也不是真为内库的银子让他们商议斟酌,其实更像是要看他们的态度。
种种思量,皆已表现在了对待诸事的态度变化之上,君臣之间也就是各自心照不宣罢了!
可显然,心照不宣的东西多了之后,皇帝也必然会逐渐有他皇帝该有的应对。
今日的一场奏对,流露了很多信息,已到了他们不得不重视的程度。
“宾之,此非吾等愿意看到的。历朝历代的演变,君臣纲常贯穿始终,但也非一成不变。吾等如今不该为此而感慨,而是要好生思索一番。该如何,将此等事向着有利于朝廷,有利于天下的方向引导方是……”
谢迁挑了挑眉头说道。
值房内的共有十位大臣,除礼部尚书不在,如今这十位,已是整个大明朝廷最最核心的十位。
可谓砥柱一般的存在,他们平时有些争斗,谢迁甚至还对大臣中的某些人多有不满。
但说到大方向,谢迁无有顾忌,说的颇为直白。
谢迁言罢,众人听进去了,但一时又是无言。
比起谢迁的直白,众人显然未有谢迁这般“年轻气盛”。且谢迁的话,他们也不好评价,部分大臣甚至感觉,谢迁有些分不清轻重了。
又是一阵冷场之后,谢迁蹙起了眉头,他开了头,但众人皆是不配合啊,他不由有些气恼。
谢迁便待再言,若是再说之时,显然就不会是比较温和的话了。
刘健显然也看出了此点,他暗自摇头,终于说了话:“诸位,多余的话此时暂且不谈。吾等皆非闲人,无谓在此靡费时辰。
无论内心如何思量,首先陛下的交待和朝廷的政事,当置于首位。吾等便先议一议吧。哪一位先说一说?”
此时,工部尚书曾鉴却是最先说了话:“刘学士,你要吾等说甚么?陛下已是给了方向,且亦是松口。那便按各部所需,分配了便是。至于各部事务,各自将总结和规划一并呈报,交由陛下御览,介时,是增是削,自然便有了章程。”
曾鉴平时话不多,今日的话更少,方才在乾清宫时,也只是随大流的附和了几声,而此时却突然先开口,显然让人有些意外。
且大家也听出来了,曾鉴的话里,还有些别样的情绪掺杂其间呢。
谢迁眉头更蹙,不满道:“曾尚书,你之意,无需商议?那如何分配,又如何规划,是要各自为阵,直接将奏本递上通政司呈陛下御览?”
曾鉴淡淡道:“如何分配,非本官一家之言,刘学士既是让吾等说一说,那本官便说本官的个人意见,我个人觉得,无甚好商量。朝廷的盘子就那么大,商量的再多,也无非就是三瓜两枣,能救急还能救穷不成。多一些富不了,少一些,也不至于饿死。
故此,与其一家家你争一分,我争一分,莫不如,直接各自上报,让陛下按各部轻重缓急,安排了便是。也省得吾等在此商议,徒耗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