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西进,路遇彭越(1 / 1)
前面提到楚怀王熊心在项梁死后,暂时掌握了最高权利。他派两支队伍伐秦,一路由上将军宋义率领北伐,另一路由刘邦率领西征,并与他们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北伐的故事已经讲过,今天则要说说刘邦率军西征的故事。
楚怀王为了分化项氏集团的实力,封刘邦为武安侯,这个封号可比他那个沛公强多了,沛公是刘邦自封的,没有什么含金量,而武安侯呢,是楚国君主赐与的,是很有号召力的。至少能哄骗一些无知群众。
话说刘邦告别熊心就带着他的队伍向秦帝国的首都咸阳进发了,他规划的路线是这样的顺着黄河的南岸顺流攻击前进。在进军的路上,刘邦大大小小打了几次胜仗,人员和粮草都得到了补充。
公元前26年的三四月份,刘邦打到了山东昌邑县(今天山东昌邑,在这个地方他遇到了一个重要人物——彭越。此人将来可是刘邦统一天下的重要帮手,所以得好好介绍一番。
彭越字仲,他呢是昌邑本地人,早些年以打鱼为生,日子过的还算说的过去,后来,秦国统一了天下,到处横征暴敛。这种情况也使得他这个渔夫职业寿终正寝,无奈之下,他改了行,做起了无本买卖,彭越带着一帮失业的同行跑进深山老林落了草,这一干就是很多年。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彭越的手下劝他也揭竿而起,但是彭越没有同意,他认为当今天下局势还不是很明朗,看看再说。第二年,眼看着全国各地的反秦之势越演越烈,昌邑境内的各路落草好汉也安耐不住,也想在乱局之中分的一杯羹。但俗话说的好,人无头不行,鸟无头不飞,这些人要想举事必须得选个领头的,扒扒当地的各色人物,能入得了众人法眼的也就是彭越了,彭越听说众人要推举他当这个头,最初是不愿意的,奈何这些强盗们一而再,再而三的相请,彭越一激动就答应了下来。
在彭越的聚义厅里,看着喜形于色的众人,彭越开口说:“诸位,我彭越老了,本不应该答应挑这个头,但你们三番相请,我要再推辞,就有点不识抬举了,今天我既然决定领这个头起义,就得有起义的样子,赏罚一定的严明,刚才我找算卦的算过,明天是个好日子,我们明天就在这里正式开坛举义,你们回去收拾利落,到时候各位务必准时参加,如果谁误了时辰,我就要行军法斩首,我有言在先,到时别怪我不讲情面。”彭越把最后这句话,在众人离开时强调了三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古已有之。
古代没有钟表,手表之类的东西,普通的人家都是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根本没有只有准确的时间观念,更何况一群草寇呢。果不其然,第二天规定的时辰到了,大部分人已经按时来到了指定地点,但是仍有十几个人没有迟到了。尤其是最后来的那位,晌午才摇摇晃晃的赶到。
彭越一直默不作声的看着众人,等到全部到齐了,这才拍拍屁股站了起来,对大伙抱拳施礼,说道:“既然我们已经决定起义了,就得建立一直正规军,正规军什么样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条是咱们都明白的,那就是军令如山。昨日,我在这里已经说了今天谁误了时辰,就行军法,不知道各位是否听清楚了。”下面那十几个迟到的人听了彭越的话,一个个目瞪口呆,本来想着是一句玩笑话,怎么还当真了。都立刻跪在地上如磕头捣蒜般的求饶。
彭越目光犀利的扫视了一下跪在地上的人,接着说:“当然了,我也不能把你们迟到了全部杀了,但军法还得执行,那就把最后那位斩首示众吧,希望大家以后引以为戒。”说完就命令身边的卫士准备行刑。
大伙以为彭越也就摆摆样子,刷刷威风,人们一求情,彭越有了台阶下,这事就算过去了。于是都纷纷舔着脸给那最后来的人说好话。可彭越理都不理这些人,大步流星冲到那个人身边,持刀猛刺,当场结果了他。在众人惊惧的目光下,彭越设坛祭拜,完成了起义仪式。
杀人立威,有点孙武演兵的意思,彭越这一举动,使得众土匪个个畏服,以后再也不敢再轻视彭越的命令。就这样彭越带着这伙人攻城略地,队伍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昌邑地面上的一直重要力量。
话说彭越听说刘邦带着大队人马进攻昌邑,立刻率领自己的人马前来支援。他为什么会主动前来协助刘邦呢?原因就是彭越觉得自己是野路子出身,没有什么靠山,要想继续发展必须找个名头大的实力强靠山才行,而刘邦就很符合他的要求,想必这个楚国武安侯刘邦是正规军,势力肯定很强。正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于是彭越就自己上门了。
其实刘邦这个吊毛除了名头能唬人之外。别的也没什么资本可以吹的了。他奉命西征得时候。熊心只是象征性的分给他几个人,几条枪,完全是把他当诱饵用的,没想着让他能起多大的作用。聊胜于无罢了。
彭越见了刘邦,有点小失落,失落的原因无外乎两点:第一刘邦没有他想象的英雄气概,反而有点地痞般的猥琐,第二,刘邦的人马和自己半斤八两,就是强也强不到哪里去。但是既然来了,多少应该帮点忙,投靠不成仁义在嘛。
当然,刘邦此时肯定不知道彭越这点小心思,而是热情的拉着他一起攻打昌邑县城。结果不是太理想,两路人马合力也没攻下来,反而折损了不少人马。
彭越一看昌邑都没能拿得下来,就感觉跟着刘邦混,实在是没前途,就找了个借口,离开了刘邦,向巨野而去(山东巨野县。
刘邦呢,没有打下昌邑,心里很不甘心,决定再整一次。于是他跑到栗县(河南夏邑淘到了四千多人,又请了魏国的一支人马前来助阵,这一下,刘邦手里聚集了上万人马,于是他兴冲冲的再打昌邑,也不知道当时谁守昌邑,使得刘邦二次败北。
眼见这个小县城两次都没到手,刘邦觉得我不能再一棵树上吊死,于是他就转移了进攻方向,奔高阳(河南杞县而去。
其实,刘邦这个人很灵活,不会一条道走到黑,他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实力,一路上,他坚持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走,很有游击战的意思,我们翻看史书上记录刘邦西进的路线图就会发现,他所率领的队伍,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飘忽不定。这些都是刘邦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决不一条道走到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