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章 渤海高氏(2 / 2)
荀璦听了董明的话之后,先是一愣,然后摇摇头道:“老师,其实世家也不是都是这样的。”
“我知道。”董明回了一句然后道:“你先去忙吧,为师再看看。”
“喏。”
卷宗中,高朗的信息并不是很详细,只有名字、表字还有生年。从履历上来看,也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前渤海太守举荐他为渤海郡盐官。那都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高朗自出仕以来,只待在一个地方,做了一件事。听起来好像是个踏实肯干的家伙,事实上,自他上任以来,渤海每年的盐税都在下降。
经过详细了解之后,董明才发现此时的盐铁专卖很是扯淡,又或者说,压根就不能算是专卖。光武帝建立东汉后,乃废专卖,除私煮之禁,任民煮盐。凡郡县出盐多者始置盐官,主收盐税,为就场征税之始。至明帝时,复行专卖。和帝即位,仍行收税,直至眼下。
也就是说,朝廷是放任民间私自产盐的。只不过会收很重的税收罢了。高税收自然会使得盐价虚高不下。当然,朝廷同时也控制着盐产量。这听起来很奇怪,放任盐业民营的同时还控制盐产量。
秘密就在于,私人产盐可以,但是用的工具必须是朝廷的。也就是说,每一个产盐的商人,都是记录在册的。
这些人产的盐,也算是官盐。只不过,财帛动人心,很商人会高产少报。这样就会少交很多税,多出的那一部分,就是白挣的钱了。此时所谓的私盐,其实就是这一部分。
但可笑的是,这一部分的产量,远远高于朝廷征税时知道的产量。作为朝廷财政支柱之一的盐税,每年都干干巴巴的。
全国几千万人吃盐,收上来的盐税,连百官的俸禄都发不起,这实在是太可笑了。
“渤海郡自高朗任盐官以来,盐税每况愈下,这要是没有猫腻,某才不相信。”董明直接将卷宗甩在了矮几上:“奉孝,你过来。”
郭嘉闻言抬起头,一脸笑意的走到董明的矮几前笑着说道:“老师想让此人怎么死?”
董明翻了一个白眼,直接说道:“死什么死,你找王韦借人,去把高朗查一个底儿掉,全都留下证据,人证物证,我都要!”
“小事一桩。”郭嘉眼睛转了转道:“可是这没有什么用,就算将高朗处死,渤海的盐官还有李朗、张朗。”
“你直接说你有什么办法。”董明没好气的说道。
郭嘉笑眯眯的回道:“这种事情,其实法正那小子来做最合适。他这个人小气的很,睚眦必报,多得是整人的办法。”
“让你说,你就说,攀扯他干嘛。”
“好嘞。”也不知道是跟董明时间太久了,郭嘉年纪轻轻显得有些太散漫了:“老师所求无非盐业罢了。何必纠结区区一个渤海郡,区区一个高朗呢?直接恢复盐业朝廷专营专卖即可,若是有人私自产盐,直接抓了明正典刑便是。”
“你还会走康庄大道了?”董明觉得很是意外,他之所以点郭嘉的将,就是觉得这小子是一个爱剑走偏锋的人,没想到他竟然出了一个主意。
董明是跟郭嘉待久了,忘了郭嘉郭奉孝,可不是一个只会剑走偏锋耍小聪明的家伙。纵观原本历史轨迹上郭嘉的表现,那绝对是战略家这个级别的。不弱于三分天下的诸葛亮,二分天下的周公瑾。
郭嘉笑着说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学生可不是爱弄险,只是会选择最优解罢了。老师这可是您教的。”
董明点点头,开始思索郭嘉说的话。从根子上来说,这的确可以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唯一的瑕疵无外乎从制度预计效果到实际执行效果之间的差距罢了。
但有一点,若是此时恢复盐业朝廷专营,定然会激起民间,尤其是几个产盐大郡的不满,甚至有可能变成叛乱。
要知道,私盐贩子要是造反,那才真的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更不要说眼下这些私盐贩子背后很可能还站着一个个高门大户,要是真的有人铁了心造反,这些人连谋略、高级人才、政府架构都不缺。
董明不敢冒这个险。要不说呢,江湖越老,胆子越小。
郭嘉很显然看了出来,幽幽的说道:“老师,快刀斩乱麻,长痛不如短痛。老师若是担心叛乱的话,那大可不必。”
“哦?”董明来了兴趣,想看看郭嘉能说出什么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