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建校(1 / 2)
果然如余昭所料,既然说服了王宗愿,村长自然也被大孙子说动了,便分了一小块地给她建学堂。
可若要村民们把孩子交给她,还得自己想法子。学校建起来后,招生的事应该不难吧。
可余昭自己手上并没有几个钱,余谷这会正病着,也不好跟余二嫂开口,只好先跟余虎叔说了。余虎听了能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满口赞成,不过他手上也没太多钱,毕竟他俩现在最大的收入来源还是素香的玻璃订单,现下手里只有个几十两。
余昭想了想,要了二十两银子。这钱也并不充裕,所以校舍就只建了两间十尺见方的茅屋。另用竹篱笆围了一圈作为围墙。虽做得极尽简单,可到底也花了八两银子。
她现在的办学目标,一是启蒙认字,二是培养孩童们的科学素养,故课程设计接近现代儿童。这两间校舍,一间是给断奶到五岁的幼儿的,她起名叫“小班”,以玩耍启蒙、促进脑部发育为主,准备了各式各样的玩物,除了普通的拨浪鼓、泥娃娃、布偶之外,还准备了蹴鞠、陀螺、鸡毛毽子、七巧板、鲁班锁和九连环等。另一间则是给大孩子的,起名叫“大班”,以识字为主,先准备了十余册“三百千”,因为《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属于常见的书,所以价格低廉,不过十余文一本。可大孩子若也一直关在教室学习,未免太过枯燥,因而她也准备安排些绘画、蹴鞠之类的时间给孩子们。
找个教识字的先生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她只在镇上稍加打听,就请来一位姓李的先生教大班,那先生年纪挺大,白胡子一大把,慈眉善目的,一看就让人心生信赖。她把自己的想法和课程安排跟先生说了,李老先生先是惊讶万分,后又点头赞许:“不为功利而读书是何等幸福的事呵。”
于是跟先生约定好,他暂时现住在余家,等给先生的宿舍修好再搬学堂里去住。她早打听过了,寻常教书先生一日所得约八十文,一年下来约三十两。于是她跟先生约好,束脩就不由学生付了,统一由她这边给,由于现在手里没钱,只好先付了五两定金,约定到了年底再付三十两。
这种给工资的方式对于普通先生来说虽然陌生,但县学、府学的先生都是年底结俸的,李老先生当然没什么意见。余昭暗自满意找到了这样开明温和的一位好先生。
其实她也担心,孩子这样一日日的上课,会不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把这担忧闲聊时一说,余虎马上笑了:“农家的孩子,就是再怎么上学,还能断了农事不成?”
余昭心想也是,自己前世也是又上学又帮家里干活的,家里人哪能允许她上学耽误了干活?想来这时的孩子更加。
但在给小班的孩子找先生时却遇到了难题,有的先生过于迂腐,除了书上的课程别的都不肯教,还有的似乎过于严肃了些,跟余昭说了老半天都没露出半个笑模样来。一脸见了几个先生,她都不很满意,最后无功而返。
后来自己也想开了,不过是些幼童,又何必急着学什么呢?现在先请各位家长轮流来照顾,每日每家出两个家长,负责照顾小孩,也负责做菜烧饭,一日给三十文的补贴。农闲时,大家一定愿意的。
不过她也拿不太准,就想问了余虎,又问了王宗愿,最后问了村长,各人都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村长补充说:“这事还得找人去说动大家,你一个小娃娃,恐怕做不成。”
要不说人家是村长呢?就是周到。
“您看谁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