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李秀之(感谢打赏加更)(2 / 2)
李秀之生母是官伎,被太上皇特旨追封诰命的事情根本不是秘密,所以李秀之回答也义正言辞,“所以邵武李家的家业是臣之长兄继承,臣为尚书时太上皇加封,也是以嫡母为先,生母为次。”我的确不是正嫡出身,但是我也遵守礼法了啊。
这吵架肯定不是对手,讲道理理也在人家那边。赵昶毕竟也不是真的昏君,只把人赶出去就算了。没想到三十几年不得罪人的李秀之采取了最激烈的抵抗。他出门就把此事宣扬出去,不仅是几位宰执同事,连退休的老同志也没拉下,众臣一听这还了得!必须坚决抵制皇帝意图颠覆嫡庶的想法,等赵昶发觉时,只来得及千万别让太上皇知道,而燕京内部却已经人尽皆知了。弄得还算仁慈的他对李秀之那是咬牙切齿,真的想扔到安南路去。
然后这不是群起反对吗?连李秀之的竞争者赵伯药都说,“李大参国之重臣,闽王(李纲之子,若是因为进谏一举贬谪,天下必然震动,难道陛下准备好面对太上皇的责问了?”
同样的话,不同的人说出来分量不同。赵伯药不仅是建炎年间的第一位状元,而且还是宗室出身。逼急了他真敢去东京找太上皇,联合得脸的宗室进谏。而赵昶自家知道自家事,他的一切合法性来自于任性的老父亲。而老父亲对于韩秦王的感情非常不一般,如果让他知道自己意图改立储君,这事儿一准儿黄了。
当然你也不想想,你家父皇年老耳朵又不聋,你整天这么搞,这事儿早晚得传到他耳朵里去。别忘了除了文臣、宗室之外,大宋还有勋贵集团,韩世忠虽去,却也是其中代表。
果然才过了一年,赵昶就被亲爹一封诏书宣到中都汴梁去,发生了注定会载入史册的“景福宫奏对”,弄得一些不了解宋宣宗文治武功的后世之人只会觉得他是意图乱来被自己老爹制止的凉薄之人,压根不顾他其实在别的事上还是很优秀的事实。
其实还是他老子形成的对比太惨烈。你说赵玖作为亡国之君的儿子,危难之时被捧上皇位,居然一步一步兴复国家,百折不挠,翻手可灭敌国,覆手能使百姓富足。偶尔写个《青玉案》就把一大批词臣弄得怀疑人生,最后你到年老居然还这么念旧臣,真是不给别的皇帝活路。也让自己的儿子压力山大。
但转回李秀之的话题,等到今上被自己老爹治了,也歇了易储之心——毕竟赵祉也是他儿子,有矛盾也没到那份上。但他也明白这个儿子刚烈,为了防止父子裂痕进一步扩大,他就下旨将李秀之重新提拔为都省副相,兼任太子少保。
赵祉还是恩怨非常分明的,知道李秀之蹉跎岁月失去首相的位置是因为力挺他,心里感念,他回京之时特别带着其好友杨万里和太子正牌老师陈亮迎接,有事请假必先称呼为“李先生”。
但是李秀之的刚劲儿似乎也就这么一回儿,等到再次回了中枢之后。他还是一副老好人的架势,这个性格自然是和做事激烈的赵祉不合,无法在进一步得到重用。不过,李秀之也不气馁,平常上朝办事,偶尔闲了就去钓个鱼,喝个茶,悠然自得。
绍兴十二年,都省副相李秀之以年老多病请求致仕。
今上和太子挽留一二,发现这位老同志并不是做戏,而是真起了隐退之心。父子二人还是有点赵玖的厚道,加上郡王待遇让其退休。
但是一点,李秀之特别请求,希望在杭州养老而不是回老家福建。
对于在职级别的大臣,当然也行。倒是远在中都的太上皇赵玖听说后,笑了一下,和张孝祥说:“秀之这一辈子,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糊涂,合该善始善终。”
张孝祥虽然文化水平很好,但是自知政治能力还不足以评价一位宰相,只能讪讪而笑。
未及,他就向太上皇呈上一首杨万里为好友而做的小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赵玖看完,再无言语,只是怔了半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