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神迹与信用(1 / 2)
时间过的很快。再过两个月,就到了第二年(公元1312年的春节。
过了年,就是普颜笃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寿山继承皇位的第二年,也将是他把年号改为皇庆的第一年。
之前的这一年间,虽然挂着的是他兄长、先帝曲律汗海山的至大四年年号,然而做皇帝的却是弟弟寿山大汗。这一年是个承前启后的过渡年,没有战争,没有变动,也没有创新,很平静。然而就是这份儿平静,确实最最艰难的。
寿山大汗虽然也上过战场,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文职皇帝。在武宗朝的时候,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梳理朝政,以皇太弟的身份协助兄长海山大汗处理朝政,锐意改革。军事方面的事情,基本交给海山大汗亲自掌控。
他缺乏的不是执政经验,而是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做支撑。对于以武立国的大元王朝,缺乏武将系统的亲信,代表着缺乏足以稳固朝局、左右天下的私人班底。
当然,寿山大汗自己也有一批忠诚的拥趸和亲信。因为在武宗朝的时候,他就是武宗海山大汗最重要的得力助手。兄弟两人在母亲答己太后的支持下,联手整顿国家,理清朝政。
寿山大汗也展现了他个人在政治上的能力和魅力。他热爱汉学,喜欢音律,提倡并主导了从元武宗时期就逐渐开始的朝廷汉化改革,推动儒学思想发展,摸索和总结了一套适应中原地区统治的带有草原特色的朝廷管理方式。
如果不是海山大汗突然驾崩,兄弟俩早就商量好的大元朝第一次全国性的科举考试,将会在至大四年开科取士。
然而天不遂愿,曲律汗海山的突然离世,让从威望到人脉,乃至对于国家把控能力都远不如兄长的寿山大汗,不得不将这个既定国策,一再推迟。
他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获得满朝上下,全国各地的武宗旧臣的继续支持。尤其是边疆地区手握兵权的那些武宗亲信将领们的支持。
寿山大汗和他的母亲,答己太后从先帝海山大汗去世的第一天开始,就已经想尽办法着手做这件事儿了。他们各种恩威并施,但是效果似乎并不好。这帮跟着武宗皇帝出生入死的旧臣们,依旧犹疑观望。
然而没想到,他们给一个刚出生的孩子下旨封爵,竟然一下子引发满朝武宗旧臣的交口称赞,他们高呼盛名,认为这是寿山大汗和答己太后对于先帝武宗皇帝遗志的完美继承和绝佳传续。
这话就要回到一年前的那天晚上。
寿山大汗和答己太后发现作为皇姐的塔拉亥公主,竟然没有来参加丧礼和推举大汗的忽里台大会,于是在兴圣宫连夜质询了独自前来的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结果被帝后二人被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的解释给惊到了。
原来大半年一直藏起来不见人的皇姐河间公主塔拉亥,竟然生孩子了。这简直匪夷所思,公主虽然和河间王关系非常和睦,夫唱妇随。但是她已经38岁了。还能生孩子?而且最终母子平安?
而且根据德格都巴雅尔的描述,以及寿山大汗和答己太后在海山大汗临终前的遗言对照之后,他们坚定的相信,皇姐塔拉亥公主生孩子的这件事儿不但是真的,而且还是在先帝海山大汗死后灵魂的护持之下,才完成了这件在当时堪称神迹的事情——高龄生产,而且还母子平安。
答己太后当即宣布,这是神迹,是他儿子先帝海山大汗对于皇姐母子的护佑。而且先帝海山大汗还在临终前,就给这个素未谋面,甚至都不知道存在的孩子起了名字:
达兰台,意思是耄耋得喜、晚年得子。这正合塔拉亥公主与河间王德格都巴雅尔到了这个岁数才有了他们之间的爱情结晶。
新皇寿山大汗表示,他会遵照先帝海山大汗的临终嘱托,照顾这对母子。所以帝后二人一起颁布了新皇登基后的第一道正式圣旨:
封孛儿只斤·塔拉亥为皇姐河间长公主,赐金印。
封河间王巴鲁剌思·德格都巴雅尔与皇姐河间长公主的嫡子巴鲁剌思·达兰台为清池王,赐螭钮金印。
在这里简单先介绍一下。元朝王爵等级一共分为六级:
一等王爵,金印兽纽;
二等王爵,金印螭纽;
三等王爵,金印驼纽;
四等王爵,金镀银印驼纽;
五等王爵,金镀银印龟纽;
六等王爵,银印龟纽。
元朝的王爵高低是以印章等级为依据,可不是以王号字数为准的,不要拿明朝的一字王、二字王来臆测元朝藩王。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前三等金印王,是拥有一定兵权的。不光在封地上有自己的亲兵军队,而且可以直接调任前线作为指挥官使用。他们直接用自己的王爵金印就有资格指挥军队。
当年海山去岭北,接替昏庸无能的元成宗的庶弟、宁远王阔阔出,率军抗击叛王海都的进犯。
结果到了前线他发现,因为没有王爵金印,所以根本无法指挥众多藩王封君组成的大元前线军队。为此,他特地只身返回大都,当庭向元成宗铁穆耳申请可以调兵的资格——王爵金印。
最后铁穆耳将自己的父亲,海山的爷爷,元世祖忽必烈早殇的太子真金的太子金印交给了海山,让海山用他爷爷的太子金印去调兵遣将。
此举,不但让海山获得了大元帝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指挥权,也进而证明了海山作为真金太子继承人的特殊身份。使他在之后的汗位争夺中,占据了相当高的政治优势地位。
可见,其他王爵的银镀金印、银印与前三等王爵的金印相比,相差很多。
除此之外,元朝的王爵还有两个很特殊的爵位:
一个就是嗣王。这与其说是一种爵位,不如说是一种地位。嗣王这个爵位,其实是在元初的时候,借鉴学习了中原唐宋时期藩王分封制度而指定的。
嗣王的意思顾名思义,就是老王爷还活着,继承者也能享受同等的爵位、待遇和权力。这样的话,就会出现同时有两个相同名字的王爵,于是中间加上一个嗣王。等老王爷去世后,嗣王的嗣字就会自动取消。
当然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一般情况下是儿子同样也立了大功,国家特意让他提早享受父亲爵位的待遇,或者说是为了让年轻的儿子能获得老迈父王的权力,从而为国效力,或者治理藩国,才提升他为嗣王。
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先代藩王死后,才能继承爵位。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王爵——诸王。其实并不是这些王爵没有封号。而是他们的藩国就不在中原地区。他们的封号是封地的名字,而且基本上使用蒙古语或者突厥语来称呼。
比如西疆或者岭北地区的一些封君或者部落首领被封了王爵,这些诸王的封号就是他们自己的领地名称。
虽然大部分元代藩王都有中原的封号,比如东道诸王中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儿后裔诸王的封地在如今的海拉尔市-陈巴尔虎旗一带。但是他们也有一个中原名称的爵位封号——齐王。并且在现如今的额尔古纳河和石勒喀河一带,还建立了一座由可移动式毡房与帐篷组成的游牧都市——齐王府。
他们的后代基本上承袭了齐王的封爵。然而这个封爵跟山东那边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