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元春的婚事(1 / 2)
元春房中。
元春对贾珠送来的字画很是喜欢,正和丫鬟抱琴商量着该挂在哪里才好,而贾珠则是坐在一旁盯着自家妹子清秀靓丽的容颜发呆。
元春将字画挂好之后,刚想问贾珠挂的正不正,但见贾珠一直盯着她,忙问道:“大哥!你干嘛一直盯着我看啊?”
贾珠这才反应过来,先是叹了一口气,而后方才说道:“我在想咱家这朵娇艳的花,究竟会被哪个坏小子给采走?”
元春脸色不由得一红,而后娇声道:“大哥!我才十五,还有六个月才及笄,哪能这么快就许人家,再者说了,我也不想这么早嫁人!”
见元春这么一说,贾珠也没有再说什么,而是说了几句暖心的话,便返回了书房,彼时书房已经被众丫鬟婆子收拾的干净利索。
贾珠合衣躺在藤椅上想着怎样才能避免元春入宫的法子。
明太祖洪武三年,朱元璋定制:“凡男年十六,女年十四以上,并听婚娶!”
也就是说男子十六岁以上,女子十四岁以上,可自由婚配,不向历朝历代规定那样一旦女子到了年龄不结婚就会惩罚父母,甚至会有官媒做配。
虽然在明朝想多少岁成婚都可以,但基本上女子在及笄之礼,也就是结发之后,是会许配人家的,也就是订婚,甚至有些女子一出生就被订了娃娃亲。
订立婚约之后,有的可能一两个月之内就结婚了,也有的可能要三两年才结婚,但基本上少有超过十八岁不出嫁的。
向贾珠和李纨订婚不到两月就成了婚,而贾琏和凤姐订婚一年方才成婚。
如果按照一般女儿家的人生轨迹来算的话,元春及笄之后,自然是要挑选佳婿定亲的。红楼开篇的时候,元春已经入了宫,至于如何入宫,并没有交代。
但从元春一入宫就是凤藻宫的女官可以得知,元春并不是通过选秀入宫的,毕竟选秀能进入皇宫的基本上就已经是皇帝的后妃了,所以元春是被人举荐进入皇宫的。
贾珠忽然想起元春一直养于深闺,寻常人自然是见不到的,所以这个举荐之人想来应该就是荣宁二府的子弟,而贾府子弟能够见到皇帝的,左右不过三人,贾赦、贾政、贾珍。
贾政是元春的生父,而且为人正派,送亲生女儿入宫,求荣华富贵这种事情,他应该不会做出来。
但贾赦和贾珍一个是大伯父,一个是堂兄,既贪财又好色,所以举荐元春入宫这件事,一定是二人当中一位干的,或者两人合谋干的也未尝不可能。
贾珠已经对贾珍采取了行动,昨日看到贾珍的脸色多少有些不对,就知道贾珍应该是没听他的劝说,多吃了那添了料的壮阳丹,想来最多不过三两月贾珍就能病亡。
但是对于贾赦,贾珠一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虽然这丹药他还有几颗,但似乎也没找到什么太好的理由送给贾赦,而且以贾赦的精明,他若是送了丹药,只怕会打草惊蛇。毕竟贾赦同贾珍不同,贾珍是私下里主动向他索药,除了贾珍和他之外,其余人都不知道这事,就算最终毒发身亡,那也没人会猜到贾珠头上了。
贾政可能三天两头就见到皇帝,但向贾赦、贾珍这样的只有爵位没有实官的勋贵一年到头除了重大的节日之外能见到皇帝,其余时间也是见不到皇帝的。
贾珠算了一下元春还有六个月才及笄,也就是说差不多要到九月底,而十月八日是景安帝的生日,文武百官、王公勋贵都要如宫朝贺,这种时候,贾赦或者贾珍只要随便在景安帝面前提一下元春,或者让其它来往的大臣提一嘴,那么元春基本上就得入宫无疑了。
贾珍应该是没这个机会了,贾珠需要防备的是贾赦,但还有一个办法不用防备贾赦,那就是在这之前,给元春择一良婿,只要定了婚,基本上就能改变元春入宫的命运。
贾珠先前在国子监读书的时候,也有几名要好的同窗,他们品性德行都还不错,但是五六年时间过去了,这几名同窗都金榜题名,娶妻生子,为官一方了。
只有贾珠因为身体的原因,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名秀才。
对于现在的国子监生是什么情况,贾珠并不清楚,也不知道其中有哪些佼佼者,毕竟这六年来,他几乎足不出户。
想到此,贾珠便从昨天众人送来的字画中,挑选出一副好字,而后一路来至贾政院落。恰好今儿个休沐日,贾珠本以为贾政在王夫人院里,但去了上房既没看到贾政,也没看到王夫人,一问之下才知道贾政去了赵姨娘所在的侧院。
待贾珠来到侧院,看到贾政正微闭着双眼躺在藤椅上,而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赵姨娘则是再给贾政按摩。
赵姨娘的年龄和尤氏差不多,都是三十岁左右,只不过相对于尤氏的丰乳肥臀,赵姨娘相对来说比较瘦弱一点。
贾政一妻两妾,王夫人出身高贵,面目慈善,天天吃斋念佛,但实际上内心狠辣,被她间接或者直接弄死的丫鬟就有好几个。周姨娘端庄,恪守封建礼教,且是王夫人早年的陪嫁丫头,因此和王夫人是一条心。
但是最得贾政宠爱的无疑是眼前这位赵姨娘,因为赵姨娘在贾政面前会撒娇,会耍小性子,也最迎合贾政。
撒娇的女人最好命,大抵上说得就是赵姨娘,只是赵姨娘出身低,是家生奴的女儿,虽然被贾政主动看上纳为了妾侍,也生了一双儿女,但终因身份低下被人瞧不起,因此各种作妖。
赵姨娘见贾珠来了,自是不敢怠慢,忙道:“珠哥儿来了!快请坐!”
贾政一听赵姨娘这么一说,赶紧睁开眼睛笑道:“珠儿!来坐!”
对于这个儿子,贾政是十分满意,甚至引以为豪,要知道娶个小妾能得到陛下的赏赐,这可是荣国府祖辈从未获得的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