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言必有中(1 / 2)
当听到秦人出函谷时,信陵君等人都认为秦人将取道殽道,而出荥阳;大梁的备战从各种渠道开始展开。不料,秦人出函谷后,却前往茅津,在那里上了船。茅津是陕县通往吴城的渡口。吴城虽然也属河东郡,但却在首山之南,与位于山北的河东道路阻隔,必须翻山越岭才能到达。所以从来从秦入河东,都不从茅津渡河,而是走蒲坂渡口。这一行军路线把所有人都弄糊涂了:秦军到底要去哪儿呀?
整整三天,秦军才完全渡过河去。这三天时间里,郭先生手忙脚乱地调整着他的间谍网:他的暗探现在都安排在咸阳到洛阳一线,秦军不走洛阳,而走河东,郭先生的间谍网立即失去目标。但河东本就是一片新兴之地,间谍网都还没有建立,哪里轮得上启用。所以秦军过了茅津之后的动向就只能靠商旅们的只言片语来提供:秦人入垣;秦人入轵关;秦人入轵!这时距离秦人从茅津消失,不过三四天的时间。
大梁飞报南阳,作好作战准备。但已经晚了。不用郭先生动用他的间谍网,南阳各城流星般飞报大梁:秦人进入孟津;秦人进入温……转瞬之间,魏国在南阳的十几座城池全都为秦占领,只有比较偏东的邢丘和怀县刚刚来得及聚民于城内进行防御。
温是南阳历史悠久的大邑,最早是温国,被狄人所灭。后被周王赠给晋文公,文公派自己的得力大臣狐溱出任温守。后来,温虽然不如轵那么显赫,但也是一方大邑,无论是人口还是财富都是可观的。启封之战后,温被割让给秦国,以换取秦国从启封撤军;华阳之战后,秦把包括温在内的晋南阳各城还给魏国,以换取魏国在楚南阳周围的城邑。经过这么一折腾,温县及周围各城的防御自然堪忧;但几乎不经一战就落入秦人之手,还是大出魏国君臣意料。
与温相比,邢丘和怀县就差得远。邢丘是古邢国的旧址,被称为“丘”,一则是说那个地方地势较高,二则是说那里(曾经)是一片废墟——邢国早已经堙没于历史长河之中。在废墟上建立的邢丘只能算是温县过黄河的一个渡口。而怀则因为地处少水入河口而形成城邑,是一个新起的渡口城池。渡口商业发达,但无论是战斗力还是粮食都比那些农业城市差得远。当信陵君他们听说南阳只剩邢丘和怀时,都对南阳绝望了。
不过对于郭先生来说,任务倒是减轻了不少。他不用再往河东派遣间谍,南阳境内有他大量的线人。只要派人过河,就能得到情报。他很快就打探清楚,秦人统率乃是随太子驻于大梁的五大夫,而那支刑徒部队,几乎全都由太子随从担任各级军官: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低级的士官,则全部来自于河东,他们落户河东不久,爵位不高,有些甚至就是垣城和轵城的魏民,刚刚投奔河东没有几年,现在竟然带着秦人打回来了!
再往后,郭先生的人就只能进入邢丘和怀的周围,因为秦军已经把这两个城池封锁起来,南阳通往这两个渡口的各条道路都无法通行。
时间转眼就过去了一个月,冬天最寒冷的季节到来了!信陵君知道,两边最吃劲的时候到了:谁能克服冬天的严寒坚持下来,谁就能取得胜利。信陵君希望,至少城池会比野外好一些吧!
郭先生依然不断派遣暗探阴潜过河,去找那些留在南阳的线人。尽管大部分人无功而返,但还是有人偷越了封锁线,渗透到秦军的后方。暗探的回报让大家心情沉重:秦人并没有急于攻城,而是进入两座城池周围的邑里中,以长期围困的姿态,似乎是在等待城中粮尽,自行开城。
听到郭先生传达了秦军这一动向,大家忽又放了心。这是秦军的老把戏,在敌人地界里,吃敌人的粮食,等把当地的粮食吃完,再找个由头要几座城池撤军!当初启封是这样,阏与是这样,武安也是这样……反正临近开春时,秦军就要退走,回家准备种地,否则第二天自己也没得吃。那些被秦人吃干抹尽的地方当然就惨了,甚至可能连种子都不剩,春种十分困难,收成自然谈不上,来年应该有饿死的,但如果不引发大规模饥荒,死些老弱病残,那也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伴随着一场又一场风雪,时间进入腊月。魏国上下已经开始议论如何开启和谈,如果和谈,可以让出什么地方。多数的意见是,把轵和温都让出来也可以接受,只果只割让轵,那就是胜利!至于垣?那就不要提了。和风之中,连郭先生也减少了派往对岸的暗探数,因为每天探听回来的消息都差不多:秦军在邑里内驻扎,邢丘和怀守在城内。有时城内的人缒下来拾些柴,城外的秦军也不加干涉。
说是战争,其实并没有真动刀兵。
就在魏国准备遣使求和之时,怀令遣使急报大梁:秦人放弃邢丘,将集全力攻怀。信陵君急让郭先生派人过河查看。暗探还没有回来,就得到邢丘被攻克的消息。
两天后,邢丘令带着几名家臣回到大梁报告,称邢人久被困,十余日都只得一食;秦人离开后,邢人开城到野外找吃的,却被秦人杀了个回头;城上望见秦军回来,急擂鼓报警,但那些出了城的邢人就算听到鼓声,也不愿回城据守;守城的士卒见几乎没人回来,也不知是该继续开着城门等人进城,还是关上城门据守,犹豫之间,秦军大入,邢丘令仓皇而逃,其他官员不知所之。
信陵君、魏齐和晋鄙于座中听完邢丘令的讲述,俱各沉默不语。邢丘令也是宗室,家住大梁城北,在座的人无权对他采取任何惩罚措施。信陵君道:“邢令弃城守而归国,臣等无礼,将报于王。愿令归家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