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西秀区屯堡抬亭子 大西桥镇鲍屯村、吉昌屯(1 / 2)
as市西秀区大西桥镇鲍屯村举行屯堡“抬亭子”迎新春民俗活动。
屯堡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汉族文化现象,数百年前明朝大军在西南边陲屯田驻扎,明人的风俗人情在此扎根,逐渐形成了屯堡文化。屯堡“抬亭子”就是由当地的传统祭祀活动演变而来,包括祭祀巡游、地戏表演等内容,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一处石屋之前的马路上,里三层外三层的围着一群人。这些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全都身披一条红色披肩。还有一些穿着蓝衫,红布却是在脖子上栓成了一个结。
最中间是一个简易祭坛,祭坛上已经长出青草,还插着六支红烛,最前两支已经点燃。
一个老人正拿着一张红纸跪在地上,对着祭坛之后的“汪公”神像口中念祭词。
汪公坐在一个木制的车架上,车架外贴着金色图案。
汪公头戴黑色冕冠,长髯红脸,宛如关公。身穿右衽红色龙袍,边缘是白色的,就像是一套新婚的被窝。坐在一把太师椅上,太师椅上绑着金黄色龙凤华盖。
祭词念完,众人让出一片空地,只见六个地戏装扮的人进场表演。
这些人身穿白色上衣,手腕上绑着绣花腕带,下身各自罩着红色、橙色、黄色、绿色、紫色的黑边、蓝边绣花布裙,布裙左右两边各自绣着“川”字避膝,用蓝色或者绿色腰带系着;身后各自背着蓝色、绿色、紫色的三角绣花旗;头上罩着黑布,戴着红白面具;面具做的很是精致,剑眉倒竖,凤眼蜿蜒,黑眼突出,鹰钩鼻,朱唇金印;还雕刻着头冠,兽面金龙抹额,双龙戏珠冠,一重又一重,叠了三层,还有红龙护耳,甚至还有分布在头冠上的十个星兜。
面具戴在头顶,显得黑脖子很长很高,就像是《千与千寻》里面的无脸鬼;手上拿着木制铜刀和红缨枪。
有一红一橙两个将刀靠在身前,在一旁人群前面站着,宛若守卫。
最中间是红绿粉紫四个执刀枪在对决表演,面具之上插着两支长长的雉翎;还有一个红色面具嘴巴上粘着长长的胡须,应该是关羽。
四人就这样一退一进,手执武器对决表演。人们都拿出手机拍摄。
远处踩着高跷的白衣戏女也看着这边的表演,似乎忘了自己要干什么。
抬着“汪公”的蓝衣方队巡游到了一处油菜花地,八人一组,再有八人换肩,中间一人扛着华盖,木轿子上刻画着红色灯笼、金瓶盆栽松木、细底大肚釉花瓶,花瓶缀着红色芙蓉花;金色的窗棂将里面的“汪公”面容遮住,看不真切。
到了山林之间,一处油菜花地前,队伍停下来,这里也有很多来参加活动看热闹的人们,还有一个卖动物气球的也在看,看来也是玩了自己是干嘛的了。
人群之中,九个女人穿着红色绣花上衣,下罩黑色绣花裙,系着白色围腰,脚踏黑色高跟鞋。
九个女人各自面对三方,其中八女头戴白色花帽,手中拿着芦笙吹奏,芦笙尖上拴着红花。
另外一女没有带帽,没有芦笙,脖子上拴着一条黑色围巾,头低看着自己的脚步,正在专心领舞。周围人围着,手中拿着手机拍摄。
太阳很大,护送“汪公”的人们已经带上草帽,或者打开遮阳伞。
“汪公”队伍前方,两个老婆子,一人拿着一捆红布,一人拿着一捆红线,正在唱着祈福悼词。
又过了十几天,西秀区吉昌屯村民也举行屯堡抬亭子活动。屯堡“抬亭子“即“迎汪公“,又叫“迎神“、“迎菩萨“,主要分布于as市西秀区所辖七眼桥、大西桥一带的屯堡村寨。
据介绍,抬亭子当天,村民在汪公庙前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抬着“汪公“像在屯中巡游,道路两旁,屯堡人家摆上供品、点烛上香、燃放爆竹迎接。巡游队伍中,还有古装花车、腰鼓队、地戏队等,充满了浓郁的屯堡民俗风情。该项活动沿袭了6多年,214年被认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汪公“是屯堡人信仰的“神祇“,几乎每个屯堡人聚居的村寨都有汪公庙。“汪公“名汪华,ah休宁人,相传在隋末唐初时,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众生命,得到歙州人民的拥戴并世代敬拜他为神祇。安顺屯堡的这个习俗是ah的屯田军民从家乡带来的。现在屯堡人中,“抬汪公“习俗分别在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和十九三天举行。
屯堡“抬亭子“活动是将古代江淮地区的民俗活动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说地戏是戏剧的活化石,那么迎汪公是江淮社火的“活化石“。
“汪公殿”中,往常被安放在神龛之上祭祀的“汪公”神像,现在已经被整个抬放到了一个红色木架轿子上,轿子四面敞开,只有一米高的红色木柱做成来的轿栏,头顶是红金色轿顶,轿顶四角挂着红色流苏,上面立着绿紫毛和黄紫毛的奇怪小鸟,看不出品种。
轿杠也全部用红布裹住,显得十分喜庆。
轿子立在神殿门槛处,前后用两张木凳立着。
殿门左右两边立着八个黑帽蓝衫黑鞋老人,腰间也是拴着黑布,戴着白手套。
神殿左边侧门门楣上挂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抬亭子’西秀区”的白底红字牌匾。
右边门上挂着红底金字的“山花奖‘金奖’”。
活动开始,这八个德高望重的屯老抬着“汪公”神像的轿子出发。
队伍很长,到了一处两边都是油菜地的马路上,绿油油的油菜花上黄花星星点点。路边是来凑热闹做生意的小货车和摊铺棚子。
队伍最前方,四个头戴白布,身穿白衣外套蓝衫,披着黑色围腰,脚踏黑鞋。肩上扛着白底金字的“吉昌屯抬汪公庙会”的牌匾,上面还插着一杆红旗。
后面是4*4的女击鼓队,身穿粉色衣裳。
再后面是六个头戴白布,身穿绿衣或浅蓝衣裳,腰披黑色围腰的舞队,最前方领舞的是一个穿着绿衣的中年妇女。
第四个方阵又是粉衫队。
接下来是个十一人方队,这11人头戴白布,身穿白衣,外罩蓝衫,系着绣花黑色围腰,脚踏蓝色绣花鞋。戴着白色手套,左手挎着有盖竹篮,右手撑着红伞。
然后又是蓝衫队,手上拿着黄色舞扇跳舞。
队伍延绵不绝,全都是妇女。
与此同时,在一处“汪公殿”前,一群人穿着金黄色盘扣上衣的人们正热闹的把一个红衣“汪公”抬出,一人拿着华盖放在“汪公”头上,可是太阳已经西斜,这样根本遮不到太阳。
据载,汪公是隋唐一位著名的地方官,名汪华,ah休宁人。生于陈后主至德四年(公元586年)正月十八。
汪华少年时好读书,学击剑,曾为门客,文武双全,人才出众,创业于金陵。
公元621年,因隋炀帝荒淫无道,天下义兵四起,李世民与隋死党对峙很难取胜,汪公便领精骑数十人于阵中自举白旗呼降,与隋军厮杀,李世民当机立断,率军攻城,城破归唐,汪公遂受封为越国公。
隋末唐初,歙州闹饥荒,汪华向一将军借粮,挽救了大家和性命,得到当地乡民的拥戴。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三月病逝于长安,享年64岁。朝廷追封他为徽州府越国公忠烈汪王。应家乡父老臣民的请求,后葬于ah歙县,于登源立庙享祀,延至明朝。
屯堡汪姓一直认为他们是明代洪武十四年征南的开威郎汪轲和汪公的嫡系后裔,许多屯堡人将汪华封为先祖神灵,修建庙堂,作为屯田戍边的屯堡人的楷模来信仰。
每年新春正月,许多屯堡村寨都要举行祭汪公活动,而“抬汪公”是屯堡人的一大盛事,人们在活动中祭拜恩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屯堡人抬汪公,首先要将汪公塑像请出汪公庙,将汪公菩萨迎进八抬大轿,从穿起古装的人群中选出声望最高的八人抬轿,其余人扮成仪仗队,鸣锣开道,出巡游寨。
跟随汪公巡游的队伍中,轿前有仪仗队鸣锣开道,高举肃静回避牌,轿后还有腰鼓队、秧歌队、花车队、地戏队等表演人员浩浩荡荡跟在后面,涌动在田野山水之间。
人们盯着烈日将“汪公”抬到街上,人们被刺眼的阳关射的眯着眼睛,四个黄金色盘扣衣服的人收上拿着“肃静”“回避”的虎脸红牌。后面是“汪公”的车驾,还有一人扛着一个挂着各种灯笼物件的正方形架子。
只见一辆银色小型货车外面挂着红布,货箱上面拉着一只巨大的黄土狗,惟妙惟肖。后面一辆黑色吉普车上挂着金布,货箱上拉着红绿粉紫四个纸扎总角小童。红粉小童扎着冲天辫,是男孩;绿紫小童扎着羊角辫,是女孩;四个纸童身后是一个纸扎红衣仙女,手上举着一件法器;后面一辆黄色货车也是挂着黄布,将车牌遮去,车厢后拉着一位白衣红帛神环纸扎仙女;后面是一辆蓝色三轮货车,上面插着红绿两支大旗。车队一眼看不见尽头。
汪公每到一户人家门口,屯堡人家在桌子上摆上供品、化纸烧香,点燃鞭炮,迎接这位屯堡人崇敬的先祖。待汪公塑像被抬到村头田野后,人们前去敬拜求福,演绎屯堡人从古到今6年的神秘节日生活。
在举行完仪式后,抬汪公的亭子在仪仗队的护拥下,穿行于村寨街巷,直至下午四点钟才返汪公庙,让汪公塑像回归神位。如今,“抬亭子”是屯堡人最热闹的年俗之一,主要在安顺吉昌屯、狗场屯、鲍家屯等屯堡村寨举行。其中,按约定俗成的方式,狗场屯在正月十六、鲍家屯在正月十七、吉昌屯在正月十八。
“抬汪公”表达了屯堡人崇仁向善、祈福祛灾的美好愿望。每到这一天,商贩云集,祭拜者和游客把大街小巷挤个水泄不通,热闹极了。屯堡“抬亭子”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屯堡人的一种情感依托与文化信仰,是民间世代传承、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更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基因。
清人方士庹在《新安竹枝词》中,曾对徽州的迎神庙会作过描述:
“油菜花残麦穗长,家家浸种办栽秧;
社会会后汪公会,又备龙舟送大王。“
“汪公”迅游的活动很快结束,屯堡的人们将汪公送回家就各自回家了。
很快,汪公殿又平静下来。
就在这个时候,一颗天外流星从天而降,一下子将“汪公殿”砸成废墟。
人们累了一天,都在家中休息,完全没有其他心事注意这些。
只见一片废墟的“汪公殿”中伸出一只手,然后是一个身影从废墟之中爬起。
“汪公殿”中没有一个人,那这个从废墟之中爬出的人是谁。
只见这个人从废墟之中爬出,身上挂着红布,脸色也是非常的红,头上和颔下的胡须也被烧焦贴在脸上。
汪公殿中没有其他人,除了一个“汪公”神像。
没错,这人就是汪公汪华。
汪华只记得自己戎马一生、救国救民,封王拜将,得到国家器重,受到百姓爱戴,六十多岁时死于长安家中。然后自己受到唐玄宗、宋徽宗、元世祖、明太祖、乾隆帝等历代帝王多次下诏,视为忠君爱国、勤政安民的典范表彰;赵普、李纲、苏辙、岳飞、朱熹、文天祥等历朝文臣武将赋诗题词,把他作为千秋楷模来赞颂;江南六州百姓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
汪华知道这些人都是历代帝王人杰,可是汪华并不认识他们,受到他们的祭拜和封赏,汪华也不是很看重。
在睁开眼之时,面前一片漆黑,全身被火焰烧烤,汪华以为自己到了东岳府君奉教官的熔炉地狱,以为自己到了阴曹地府,但是想着自己这一生的政绩,又不是大奸大恶、十恶不赦,怎么的也应该上天封神啊,最不济也应该投胎轮回啊。
在巨大的恐惧之中,汪华从地上惊醒,却是到了一片废墟之中。
汪华从废墟之中站起,看着周围那些奇怪的建筑,却是被吓呆了。
“我不是死了吗?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难道这些就是地府的景象?除了那些建筑不同,和人间也没有了多少差别啊。”
“你个傻子,这里不是地府。”一个男人的声音在汪华脑中响起。
“你是谁?你在哪?”
“我是非遗之神,在你额头之中。”汪华摸着自己的额头。
“我没有死?”
“不,你死了,只不过是又复活了。”
“那这里是哪里?”
“中国。”
“中国是哪里?”
“还是你生前的那片土地,只不过现在是15年以后。”
“那大唐还在吗?”
“早不在了,李世民不在了,凌烟阁24功臣都死光了。早已过了五个王朝。现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皇帝了。”
“我生是大唐的人,死是大唐的鬼,大唐都不在了,我就算重生还有什么用?”
“汪华,别骗我了,你是什么人,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我就在你的额头之中,我还不清楚?我让你复活也是契机,你受到千年的香火供奉,加上我的神力,才得以重生。我让你重生,你要帮我办一件事。”
“什么事?”
“找到我的其他神力。”
“怎么找?”
“时机到了,我会告诉你的。现在,你好好探索一下这个世界,和你的那个大唐有什么不一样。”
说完,任凭汪华如何说话,非遗之神就是不搭话。
汪华只得离开废墟,向着那些奇怪的建筑走去。
一块光幕上正有人在说话。
“西秀区非遗文化大赛正在举行……”
“参加这个比赛。”非遗之神忽然说话。
“时机这么快就到了?”汪华奇怪的问道。
“没有办法啊,时机到了,挡都挡不住。驼宝山。我给你指路,你跟着我的指令走。”
眼看天正在变黑,汪华说道:“明天在去吧,晚上不好赶路。”
“行吧,那你找地方休息,我明天一早叫醒你赶路。”
汪华敲了隔壁一家的大门。
“干嘛?”一个夫人开门。看到时一个上身搭着一块黄布,露着上身的精状男子,居然还把脸都羞红了。女子用西南官话问道。
“这位小娘子,眼看天就要黑了,老夫能不能在你家借宿一晚?”汪华用徽州俚语问道。
“你能不能说普通话?”女子用一口蹩脚的贵普说道。
汪华心中奇怪,这女子怎么又换了北方官话。汪华只好也用蹩脚的北方官话将自己刚才的话重新说了一遍。
“你这普通话可真是够烂的,进来吧。”女子给汪华让路。
女子带着汪华到了一处房间,告诉汪华在此休息。汪华看着这个奇异的房间,没有一根木梁,也没有瓦片,全是用石灰铸成。房顶还有一颗和太阳一样耀眼的东西,纵使这么晚了,却是比自己生前的房间亮堂。
汪华好奇的打量着这个房间。忽然,那个女子穿着清凉裸露的进来。
“帅哥,还没有谁啊,长夜漫漫,无心睡眠,不如我们来聊一聊人生。”
“好啊,老夫六十年的人生的确是可以聊聊,只是你这个装扮我无法和你专心聊天啊。”
“原来你喜欢玩剧情游戏啊,这是老夫少妻的游戏?真是有趣啊。”
说完,妇女一把扑向汪华。
“你干嘛?老夫只是要借宿,老夫告诉你,你再不住手,老夫就不客气了。”
“不敢看啊不敢看。”非遗之神在汪华脑中嘻嘻笑着,汪华却是已经欲火焚身,不想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