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短会(2 / 2)
姚首长的人生阅历何其丰富,一眼就看出张维扬的底气不止如此,问道,“你是想用课上提到的非对称作战来作为特种部队作战的一部分指导思想,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上一课吧。”
“您英明。实战化演训又不是非得要跟其他兄弟部队打正面战争。而且我们中队一共才三十来人,当然要有什么办法用什么办法,只要能赢得战争的胜利就都是好办法。”
姚首长好奇道:“给我讲讲你课上提到的非对称作战吧,这个提法倒是很新鲜?”
1991年,美军在《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首次提出了非对称交战的概念,认为是交战双方使用不同类型不同类型部队进行的战斗行动。等到九十年代末,也是美军第一个形成了如今对非对称作战的认识。
兔子的相关研究相对晚一些,不过也很快就跟上了世界先进军事思想的潮流。
张维扬解释道:“如果生搬硬套的话,从古至今的任何一场战争都可以归类为非对称作战。因为战争中双方没有绝对的共同点,所以一切战争都是不对称的。
衡量一场战争是否为非对称作战,关键不在交战双方武器、力量对比等是否有明显的非对称性,而在于各方是否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寻找或创造对自己有利的差异去打击敌人。
非对称作战和对称作战并不是互斥关系。现代战争中,对称作战和非对称作战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不能突出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我认为我军未来的演习方向,应当优化非对称作战设计,围绕未来可能的敌手,通过真实战场的虚拟复现,将作战设计做实做细。搞好预先决策评估,转变分兵种、分领域、分要素的程序化组训模式;实兵演练与指挥员指挥训练相结合,准确研判并合理预想潜在对手特点,尽可能真实模拟出对手的弱点与要害……”
事实上,这些工作的重要性到了信息时代很快就会突显出来。
不过,在当下这个时代,非对称作战还算是一种比较超前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脱离眼下的实际战争环境。
在战争中,双方在战略思维、指挥艺术、技术装备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有可能使一方处于有利态势,使另一方处于不利态势,从而构成一种不对称态势。这就是不对称作战的真正形态。
而近百年的诸多战例也能充分说明,那种双方之间的差异意义不大,对战争的结局也并不产生重大影响的对称战争已经逐渐不是战争的常态。
以姚首长多年军旅生涯积累的经验,很快就理解了非对称作战的内涵,时不时还会提出他的疑问。
就比如张维扬讲解结束,姚首长就问道:“你提出的这一套非对称作战,最核心的要点是什么?”
张维扬想了想,答道:“知己知彼。非对称作战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一方在追求非对称优势的同时,既要看到敌之软肋,也要看到我之不足,做好对手用非对称手段实施反击的准备,否则优势再大也会陷入被动。我国属于自卫型国防,某种程度上来讲,知道自己的弱点可能比洞察敌人的软肋更重要。”
即使是某场特殊军事行动,也是由战前的不对称战争形态生生打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对称战争。
因为战前的优势方面对的对手并不是他预想中轻而易举可以解决的某国,而是背靠某军事集团的意料之外的强大敌人。
这个依靠外来输血顶住压力并开展反击的敌人,让历来傲慢的战前优势方丢了一个大脸。
如果战前优势方的统帅部某些类似往返跑、空降斩首之类的行为艺术没有搞那么多,也不至于打出来这么丢人的战果来。
某种程度上来说,战前的优势方可以说是严重地高估了自己,小瞧了敌人。以为能进行一场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的战争,谁想到却是抵抗意志顽强,用天灵盖顶住了优势方技术兵器的反抗者。
而且战前优势方的统帅部在打仗的时候还犯了教员所说的三种错误,即“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退却中的逃跑主义”,白白损失了大量武器装备和军心士气。
要不是某军事集团投鼠忌器,战前优势方面临的局面可能更加困难。
你要说战前优势方的战损比,确实还不错。
但是达不到快速终局的战略目的,这场特殊军事行动已经可以定义为受挫。
至于是不是失败,还要等最后的终局结果再说。
反正兔子近三十年里不太可能和其他国家发生全面冲突,也是时候改一改脑子里只有大兵团机械化作战的状态。
尤其是十几年没打过大仗,军队的指挥思想已经开始逐渐落后于时代。
要等到1991年才猛然惊醒,发现百万大军从指挥上就已经落后于强敌,装备上的差距更是让人绝望。
而张维扬提出非对称作战的思维,也是为了改变一些东西。
同时,这种作战方式在某些战略方向上还是相当好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