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开花弹(1 / 2)
其实,华夏早就发明了开花弹。华夏文献上最早记载开花弹,出自明朝嘉靖年间翁万达的《置造火器疏》。
翁万达曾任三边总督、兵部尚书,文武双全,被明世宗称为"岭南第一名臣”。他在《置造火器疏》中明确指出,开花弹"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
这也就意味着,早在嘉靖之前,华夏就有开花弹了。
在开花弹技术早期,不能承受高膛压,只能用白炮发射开花弹。白炮结构简单,炮管短粗,可曲射炮弹,是现代迫击炮的雏形。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曾用汽油桶作火炮,也算是某种臼炮。
明清军队使用开花弹,同样得靠白炮才能发射。清朝制造的白炮,有威远将军炮、冲天炮。
为了防备汉人,清军威远将军炮、冲天炮、开花弹只装备给京营八旗,汉军绿营不得装备。八旗共有二十余万人,京营八旗就有十万,布置在燕京周围,是清朝最大的机动部队。
后来,八旗堕落,清廷断绝与西方交流。到了道光年间,清军开花弹技术已经完全失传了。八旗不知开花弹如何制造使用,绿营也根本不知道古老的开花弹正躺在故宫里吃灰。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清军组织人手,重拾开花弹技术。但清军的开花弹,比英国人的引信管还不可靠。
清军开花弹使用火药绳做引信,根据射程远近确定火药绳的长度。开炮时,先点燃火药绳,再把开花弹装入火炮,很容易发生炸膛事故。
更要命的是,道光帝觉得开花弹造价太高,又不稳定,下令“归简易而藏妙用”,再次把开花弹技术雪藏了起来。
左宗棠后来曾感慨道:"利器(开花弹)之入中国三百余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新宁公司已能仿造西洋开花弹,相比清军开花弹有两大改进:一、一体浇铸弹体,使得炮弹更为坚固、光滑。(清军的开花弹使用生铁制造,先制成两个半圆,再往里填塞铅子、火药等填充物,最后再弥合成一个球形,极不可靠。
二、使用引信管代替火绳。开花弹弹体上预留一个小孔,可插入引信管。根据目标远近,确定引信管长度。发射炮弹时,炮膛内的余火会引燃引信,相比火绳可靠得多。
按理说,开花弹爆炸时会产生许多弹片,射击效果较优于实心弹。
周锋不用开花弹,必有其苦衷。杨烜还没来得及提问,周锋便忙着指挥工人发射第二发炮弹了。
按,炮兵射击时,往往先组织试射,修正射击诸元。等诸元修正好了,才会组织大规模的炮击。
周锋第一次开炮,算是试射。第二次开炮,射击诸元得到修正,精度会大为提高。
如果第二次开炮仍像第一次那样偏离目标,就说明周锋所铸的新炮有问题了。
周锋可不想当众出丑,便在火炮旁忙来忙去,先指挥工人用湿毡布擦洗炮膛。这一步非常重要,绝对不能省略。
因为火炮刚打过炮,炮膛内残留有黑火药渣滓,甚至还可能有没有燃尽的火药。如果不用湿毡布清理炮膛,很可能会在下次装弹时引燃药包,造成事故。
擦洗过炮膛后,再往炮膛内装入药包。所谓药包,里面装有黑火药。旧时为了提高火炮射击速度,往往提前把火药装入药包内,用药包数量控制火炮膛压,进而控制炮弹射程。
装入药包后,再用木棍把炮弹送入炮膛。当时,不管是清军还是洋人,所用炮弹均为球形。黑旗军制造的炮弹也是球形实心弹。
周锋这次使用的炮弹,乃是弹药厂铸造的试验弹,使用钢水铸造弹体,炮弹表面更为光滑,与炮膛结合更为紧密。
这样一来,炮膛内气密性更好,装药燃烧时膛压更高,炮弹出膛初速度更快,射程越远,威力越大。
由此而造成装弹困难。工人在炮弹表面刷上一层桐油,起到润滑作用,又用木棍从炮口处送弹,才把炮弹推至装药处。
周锋再次操作铳规,微调炮口,下令开炮。
炮弹再次出膛,不多时,准确地在目标附近落地,击起一片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