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疑团莫释(1 / 2)
一波未平,
一波又起,
接着来个一波三折,
后来逐渐变成余波未了,
最后直接就是波涛汹涌,鲸波怒浪。
当曹操与向介接到消息,董卓方面又有三千凉州铁骑正星旗电戟,源源不断地进入雒阳。
向介闻之色变!
之前,当自己问何太后此忧之时,何太后尚笑他杞人忧天,并且详细分析这事根本不可能发生。
但为何此时竟会活生生的上演此剧呢?
看来,这个季节注定就是一个多事之秋!
曹操同样满腹疑团,但究竟是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呢?
需知若董卓真的再增三千铁骑入城,其军事力量就能凌驾于众军之上。
丁原的并州军就没有能力与其相提并论了。
其时,所有的军事部署就需要重新编制。
一个计短,二人计长。
三个臭皮匠,就能胜过一个诸葛亮。
此事非同儿戏,二人焉敢怠慢,忙召集府内各文人将领前来共议。
戏志才与曹昂等人仍睡眼惺忪来到议事厅,然当曹操将之前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说出来后,众人立皆睡意全消。
众人聚讼纷纭之后,最后大多数都认为董卓是真的再有三千铁骑增援而至。
大伙认为襄先生所担心董卓的援军是雒阳城内原来的三千铁骑夜偷出城,然后于天明之时重进京城的猜想有点异想天开。
需知,要完成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军事行动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这多项因素。
然而,初来乍到的董卓似乎不应有如此偷天换日的大本事。
事实上,大家还真的希望公矩先生所想属实。
起码,董卓无论怎样掩人耳目,其真正的军力亦只有三千人马而已,并不是像如今整倍的激增。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难道史书上的记载真的是在天马行空,糊弄后人?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事实已摆在眼前,究竟孰是孰非?
这一刻,向介已完全茫然自失。
风吹水面层层浪,大家尚在众口纷纭之际,人报骑都尉鲍信前来求见。
怒气冲冲的鲍信引着心腹于禁进来后,将其心中藏怒宿怨一吐为快。
众人立即陷入了另一个困局。
或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消化了。
斩不断,理还乱。
然而,这似乎只是个开端而已。
据鲍信所述,他此前离开大将军府后,长深思远,遂决定前去袁府找袁绍商量对策。
因为,在何进的一众幕僚中,就数袁绍,曹操与他的关系最好。
袁绍之前为了打击宦官势力而没有赴会。
所以,他才决定去找袁本初从长计议。
当鲍信将之前众人商议的情况告诉袁绍之时,袁绍居然无动于衷,只是微微颔首以示尊重。
袁绍的反应令鲍信颇为失望。
正好其时斥侯来报董卓有三千铁骑正进入雒阳,鲍信再也按捺不住,感慨激昂对袁绍讲出其顿腹之言。
“董卓拥强兵,定有异志!今不早图之,终将为其所制,及其初至疲劳,袭之可擒也!”
诚然,鲍信之策实有道理。
董卓初来乍到,肯定会鞍马劳倦,而中央军则是以逸待劳。
若袁绍,何氏兄弟的二军,西园众将之西园兵,再加上鲍信自己所领的千余强弩兵。实力尚算不赖。
所谓“猛虎不及地头虫”,更何况凉州军事对雒阳的地形、布局一无所知。
合众人之力将董卓之军一网力尽,也并非痴人说梦。
可惜袁绍对他的建议支吾以对,一方面说不能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又说需征求其叔父袁隗的意见。
鲍信见袁绍如此畏首畏尾,毫无当初的豪情万丈,当下气上心头,二话不说就告辞而出。
只为心中着实暗气暗恼,才来曹操处一吐苦水。
听完鲍信之言之后众人自是长嘘短吁:
如此良机就此错失,恐难再觅也!
曹操亦恨自己如今将众却兵微,不足与董卓一决雌雄。
而其旁的曹昂血气方刚,不停地扼腕频言“可惜!可惜!”
向介看着众人义愤填膺,心中亦难心平气定。
虽然尚未完全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事实已摆在眼前,历史正朝着最坏的方向循序渐进地演变着。
明知山有虎,却不能合众人之力齐歼之。
尽管自己熟读历史,在这一刻却是力不从心,只能作壁上观。
亏那些穿越小说的描述这般天花乱坠,将主角捧上九重之天,每事轻而易举就可以力挽狂澜,扭转乾坤。
作者会把汉朝这些于战火中经历无数洗礼的英豪形容成无知小孩,如新媳妇下花轿,可让主角任意摆布。
然而,事实胜于雄辩。
正如此刻,明知事应为而不能为之。这种心情却只能独自承受!
在这人世间,向介只能踽踽独行,这种无奈,谁人能知?
当鲍信向曹操告辞,准备率兵离开雒阳回其故里泰山郡之际,厅中顿时变得鸦默雀静。
不能说鲍信临阵退缩,凭其一己之力,实难以有所作为。
曹操现在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没有能力与鲍信共同进退。
鲍信此举亦无可厚非。
留得青山在,总比飞蛾扑火更为实际。
当下曹,鲍二人依依惜别,鲍信马不停蹄引着他的本部人马遁出雒阳。
曹操对袁绍甚是失望,也就与襄楷一行人回转曹营。
一波三折,众人尚未将鲍信率军离京之事完全消化,被曹操派去打探雒阳动态的探子已带来另一个更令人咬牙切齿的消息:
“大将军何进之心腹部将张璋已率军向董卓投诚!”
不可思议的军事行动再度引出了另一个历史谜团。
是什么原因令张璋率众他投,另觅东家呢?
“知否张璋乃颍川人氏?”
一向甚少发言的戏志才冷不防冒出一句。
“此话何解!”
美少年曹昂对戏志才这句不知所谓的话弄得茫然不解。
向介心下一怔。难道戏志才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