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利令智昏(2 / 2)
其表现于“其职在典京师,外部诸郡,无所不纠。封侯,外戚、三公以下,无尊卑。入宫,开中道称使者。每会,后到先去。”
这样的描述,有点儿像是香港现在的“廉政公署”,独立于司法之外,身份公开但隐其作用,专于搜罗朝野情报,监察百官。
只是,有一点就连“廉政公署”亦肩背难望。
因为司隶校尉不仅持节,受君所托,能劾奏公卿贵戚,还能督察三辅(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河(河东、河南、河内与弘农七郡。
同时,司隶校尉尚拥有一支有一千八百名中都官徒隶所成的武装军队。地位之高,在朝中数一数二。
后来,几乎所有的朝廷掌权者都会自领“司隶校尉”一职。
至于王允的“河南尹”一职,则是负责专职管理京师雒阳,其职场功能自不能小窥。
何进的这个做法实际上亦无可厚非,他既想名垂千古,又不想得罪其妹何太后。
于是,他想出了如此一个可左右逢源的计划,让袁绍与王允替己出头。如有什么风吹草动亦能为己分忧。
只可惜,事情真的能如其所愿吗?因为,何进忘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当初,首倡召董卓进京之人就是司隶校尉袁绍。
终可大权在握,袁绍立即风掣雷行,实施其心中期待已久的计划。
首先,袁绍令京师雒阳的方略武吏伺察着中常侍的一举一动。
接着,他暗中派人密书董卓,让其折返,率兵进驻上一年曾进行阅兵大典的平乐观。
董卓喜出望外,立即依计行事,密令上书,以胁迫何太后。
“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雒阳,即讨让等。”
何进之前的本意只是想清除一些与己作对的中常侍。如赵忠、宋典等人而已。
然袁绍则志不在此,他早有预谋,将宫中的中常侍一网打尽才是他的终极目标。
故董卓上书之时才特别指出要铲除张让等人。
不得不说,袁绍此举在初始阶段的确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何太后得知数路大军打着“清君侧”的旗帜源源不绝地向雒阳逼近,知道了事态的严重性。
迫不得已之际,唯有将所有的中常侍与小黄门全体罢免,遣其归家,只留下一批何进的亲信以守省中。
这样,何进立即将平津校尉桓典调进宫中代替宦官担任钩盾令,之后再升至羽林中郎将,与虎贲中郎将袁术平起平坐,共同负责皇宫的保安工作。
同时,何进命袁术挑选两位温柔敦厚的虎贲郎官进了驻皇宫,代替之前的持兵黄门陛守卫门户,此重任便落到了文凯头上。
一直欲进宫与应玥相见的文凯接命后欣然前往。
满以为守得云开见月明,终于能有机会与应玥一聚。谁知刚入宫中,何太后便已派人前来宣他晋见。
文凯忙称有军令在身,不敢抗命为由推辞不往。然太后不肯罢休,三番四次派人前来邀其相见。
文凯连推数次后,深知自己已无能力与太后再周旋下去。
权衡利弊之后,文凯唯有放弃与应玥相聚的机会,找个籍口“仓皇”逃出皇宫,回到袁术军营。
袁术遂命袁敏与张世二人前往接替其职。
另一厢,何进之前召命至京师就职的能人文士亦陆陆续续来到雒阳。
何进上书推荐侍中杨奇为卫尉,与城门校尉朱儁共守卫雒阳的十二道城门。
荀彧亦至,官拜守宫令。
此外,其叔父荀爽与“乐于云游四海”的大文豪蔡邕也将不日将至。
武猛都尉丁原亦被委以重任,被命为执金吾。
时世人称“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可想而知此官职是何等的举足轻重。
就连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年轻时都对此位情有独钟就知此职有多威风。
当然,能当上守护皇城的最高统帅绝对是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何进的幕僚团所不愿见到的,那就是董卓军团的步步进逼。
何进如今目的已达,董卓对他而言已没有丝毫的利用价值。
所以,何进派出谏议大夫种邵带上圣旨前往阻止董卓向京师挺进。
在渑池,种邵与董卓狭路相逢。
种邵宣旨命令董卓停止前进。董卓岂会放弃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对种邵传达的旨意置之不理,继续挥兵朝河南尹推进。
另一方面,一众平时气焰嚣张惯了的当权宦官集团岂肯闲置家中,终日无所事事?
于是,他们成群结伴前往何进处负荆请罪,低声下气请求何进恕罪,一切唯所措置。
何进目的已达,索性装作好人,善言相劝:
“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鉴于此况,激进派别的代表司隶校尉袁绍私底下力劝何进趁此良机将众宦官一网打尽,以绝后患。
此次何进当然不纳其言。
只要众宦官听从其见,告老还乡。这样,他何大将军就能独揽朝政而不用背负着忘恩负义,赶尽杀绝的罪名。
如此两全其美的局面不正是他最冀见的吗?
当种邵回报董卓违命继续朝京师进乒之时。就算何进的智囊团不说,何进亦不会让董卓再越雷池半步了。
所以,何进立命种邵再次前去阻止董卓大军的举步。当董卓退兵之际,就是他何大将军名垂清史之时。
一切事情都已像水到渠成一样,均朝着何进心之所欲的方向前进着。
随着宦官们纷纷撤离皇宫,一直剑拔弩张的气氛终于和缓了下来。文凯也终于迎来了与应玥相聚的一天!
然而,一子错,满盘皆落索。
何进最为信任的下属居然在这个关键时刻落井下石,送给他致命的一击。
欲知后事如何,请续阅下章《塞外乡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