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初入守藏馆(1 / 2)
通源商行,四六九三年四月八日成立,明京西市设有铺面及货仓,东主凌渡、明惑星,以经营药材为主,药材主要为大宗红花、雪莲、僵虫草、雪参、黑兕角、雪鹏骨、独角金牛黄,诸多药材大略来源于桓西高原。
凌渡,字千帆,澹州褚泽县籍,生父凌远洛,生母王四丫,四六六八年生,受蒙褚泽县环池镇,四六八二年结业于褚泽县西郭学堂,后行商西部,至四六九二年抵京,四六九三年成立通源商行,为东主之一。
明惑星,原西桓元京人士,生于四六六二年,四六九二年入籍明京,次年开设通源商行,经营西国特产药材。
易仲明依次查询了通源商行及其东主的信息,可字面记载的信息平平无奇,并无什么特异之处。
易湛也不管几个小辈内心的狐疑,几个小辈见他神色清冷,也不敢多问,只猜测内中必有原由。
“此中原由不必多问,日后自知。今日查询内容暂不得外传。尔等只当了解我朝底蕴,涨些见识。未来行事莫失分寸,莫遗恶名于世。”
易仲明扫视几人,又重申了一句。国朝有如此神器记载个人履历,虽不见得把所有信息都记录在案,可如此能量已经震住了几个小辈。
“随我去守藏馆。”
守藏馆是帝国典藏史志、整理存储各类典籍的重地,可以说是文化传承最重要、也是最后的火种存储之地,其地位、意义之深重,人所共知。历代帝王天子也不能轻易干涉守藏馆,守藏令更是一个奇特的职位,不朝君主、不涉政事,几乎超脱于整个朝政之上,但对守藏令的要求也是奇高,才学、人品、道德、修为方面的要求苛刻到了极致。
易仲明带领几个小辈赶到宫城以东,到达独占一坊之地的守藏馆,恭谨的递上名帖和预先申请的凭证,核验后得以带领几人进入守藏馆。
站在如同一间大院子的守藏馆前厅中,看着不时有人来往进出。两旁是一间间静室,前面两间门楣上挂着“询理”二字的牌子,似乎是询问办理事务的办公室,其后一间间静室门楣上分别是“道家”、“儒家”、“佛家”、“兵家”、“法家”、“名家”、“农家”、“纵横”、“阴阳”、“方术”、“工物”
前厅最里面的三扇大门处,有柜台一样的莫名机关仪器,进出人员将一块巴掌大小的薄片插进机关中,机关不时亮起蓝光,两旁各有武士把守,有文士巡查进出人员核对凭证。
透过大门能看到里面宽大到庞大的空间中密密麻麻的书架。
在易三郎看来,守藏馆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图书馆,单是第一层中的书籍就是浩如烟海,一排排书架整齐排列,似乎都看不到头。镇南侯府的藏书室,藏书之丰富繁多本已经够令易三郎震惊的了,未曾想与守藏馆的第一层比起来却显得恍若沧海一粟。
“今日带尔等入守藏馆增长见识是其一,吾的守藏观览令亦须重新登记,正好将你兄弟几人登记入内,今后可持我的观览令来借阅书册。”
“守藏馆藏典籍包罗万千,如浩浩星海。观览令的资格难得,吾也是因十数年来在南疆累积了莫大的功勋,方可将你几人添加进我本人的观览令附属使用权限内,虽还有一些核心典籍你们不能调阅,但若善加使用,对尔等今后道途的辅益已是莫大的机缘。”
“今后我的观览令将长期存放在府中,你们兄弟有用时可寻我或明德兄借用。记得不可损坏借阅的书籍,若不慎损毁须及时告知守藏馆中的吏员。”
“守藏馆中的吏员皆是饱学之士,不可轻慢。守藏馆中,亦不得有任何喧闹出格之举。且随我我来。”
众人走进一间“询理”的静室,门内两侧两个文士相对而坐,各自手捧书卷静静观看。见有人进来,其中一人起身作揖道:
“诸位可是要寻何种书册?”
易湛回礼道:
“见过先生,我欲为观览令添加使用人员,烦请先生出手登记。”
随即掏出一块巴掌大小的薄片递过去,那薄片就是守藏馆的观览令了——图书馆借书证?
那文士接过薄片道:“且稍等。”
转身从身后墙壁上拉出一方平台,那平台与易三郎等人先前在宫城中所见的国民录册的操作平台相似,文士将易湛的观览令插入操作平台,一番操作后,平台上方平整的白玉晶石上显现出易湛的个人信息。
这可就越加的像是一台电脑了!
“原来是易镇南当面,学生失礼了,敢问仲明公的观览令使用权限需添加何人?”
易湛道:“是易某的四个子嗣,就是他们。”
“可带了户引,一一上前来?”
几兄弟逐一上前取出户引交给文士,文士将户引插入操作台,核对了信息后,又令几人放出一丝真气烙印铭记入操作台,才将几人信息添加进易湛的观览令中,交待道:
“你们几人无有自己的观览令,今后使用时须同时携带易镇南的观览令和自身户引,一应注意事项且自行观看馆门处的指引碑。”
到了易三郎这里却又卡壳了一下。只因年龄太小,只有户籍而没有户引。
“小郎君年少,尚无户引作为身份明证,恐无真气和精神意念烙印铭记作识别辨明之用,就算登记了,也须有同为观览令使用权限者陪同方可借阅典籍,不知仲明公意下如何?”